大数据的大问题

不久前,我们还不得不创造性地生成数据,为制定战略、计划、决策和公共政策提供信息。现在,我们已经畅游在数据的海洋,它无处不在,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是它的来源。从手机的GPS信号,监控摄像头拍下的视频,电力使用,交通流量,到社交媒体上貌似无穷无尽的帖子,这些及更多的数据来源促成了大数据。根据IBM的统计,每天会产生超过2.5×1018字节的信息,全球90%的数据都是在过去两年里生成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感知城市实验室(MIT SENSEable City Laboratory)举办了“UrbanCode”专题研讨会。与会人士包括研究机构,产业界,亚、欧、南北美政府机构,世界银行的代表,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大家研究了大城市数据的方方面面和可能性,为“恶劣的城市问题”提出见解(和解决方案)。

虽然与会者一致同意,大数据能协助应对世界各城市中所面临的挑战,但还是很不情愿地承认大数据带来的大问题。公共政策研究者一般不熟悉技术,但他们很清楚,所有的新技术和解决方案都会产生新的问题。

以下是在研讨会上确定下来的五个问题:

满满当当的议程

政府的议程空间有限,这决定了决策者每次能有效处理问题的数量。大数据将明确现有政策和方案存在的诸多差距,但它同时还能提出一些未能提上议程的问题,转移大家潜在的兴趣和需求。处理这些“沉默”的差距是件好事,但能提供更多信息的大数据是否能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优化决策过程而不是为其增加负担呢?

组织能力

数据是资源,但它们不是信息。把数据转化成信息和知识需要组织能力,而世界上大多数城市中心都缺少这项能力。例如,我们需要新一代“数据专家”来收集流程和工具,把大数据消化并转化成便于理解的信息用于城市管理,如保证交通信号正常工作,以及作出是否需要新建一条铁路的重要投资决策。

客观数据,主观分析

数据是客观的,然而,如何评价这些数据,怎样分析、使用却并不客观。优质信息并不能缓解公众或决策者就当今城市面临的许多紧迫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压力。试着考虑如下几个问题:我们愿意为何种水平的环境质量付出多大代价?多安全才算安全?多干净才算干净?何时才能实现住房平等?在大数据传输操作中,是不是平均延迟3分钟可以接受,但延迟5分钟就得显示提醒?

公众信任

如果你和其他人的手机一样都配备了有用的GPS数据来更好地了解城市交通情况,这些数据属于你吗?它去了哪,谁拥有它,谁来保证你“个人数据”的私有权?你的数据曾经被倒卖过吗?它会用以监测违法或不良行为吗?

假使在世界范围内,公众对公私机构的信任度下降,那基于区域经济或仅为公益目的的无限制共享个人数据的情形就不会持续太久。

大数据能让我们快乐吗?

通常认为大数据能帮助公私机构优化决策。但是,这些决策的内容是什么?大数据能让城市变得更高效且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这就够了吗?

大数据提供了大机遇,推动创新,让我们的城市不但更智能,而且更宜居宜游。正点运行的公交车,高效利用的能源,垃圾清运的改善,土地的平衡利用等都是值得称道的重要目标,但大数据能做得更多。

我们可否利用大数据来反思如何让城市的居民更加健康和幸福?衡量生活质量数据的新方法是什么?除了增加投资和改善现有设施,如何用这些数据来激发新的政策和方案?

大数据不只是一个做得更好的机会。它应重置我们的期望,让我们相信伟大的可能性。当我们具备了收集、整理、分析和可视化数据的技术能力,我们还应在制度建设、公民对话和政策制定流程上下功夫,使之适应新数据日益丰富的世界,让大数据获得最大成功。

译自:2012年11月26日【美国】赫芬顿邮报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江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