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大数据”浪潮的主要旗手,维克托也有警醒地认识。如他所讲,“与其他技术一样,大数据也必然要经历硅谷臭名昭著的技术成熟曲线:经过新闻媒体和学术会议的大肆宣传之后,新技术趋势一下子跌到谷底,许多数据创业公司变得岌岌可危”。正因为如此,他极为坦诚道:“本书旨在如实表达出大数据的内涵,而不会过分热捧它。当然,真正的革命并不在于分析数据的机器,而在于数据本身和我们如何运用数据。”
没错,它始终试图努力让人们意识到大数据的潜力与趋势,又保持必要的审慎,不夸大其词、刻意修饰,在我看来,就大数据领域,该书就是一部开创先河、开宗立派和正本清源的奠基之作。
首先,在思维观念上,维克托提醒人们要做好“三大转变”的准备:第一,在大数据时代,可以分析更多乃至全体的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第二,数据如此之多,因此可以放弃精确允许混杂;第三,有了数据支持,完全可以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即从因果关系转为相关关系。此三大论断的提出,可谓石破天惊。一来意味着将彻底改变人们理解和组建社会的方法,二来预示着某些学科存在的正当性将面临史上最严峻地拷问——维克托认为,全数据模式下“样本=总体”,那么像社会科学可能是被撼动得最厉害的学科了。“这门学科过去曾非常依赖样本分析、研究和调查问卷。当记录下来的是人们平常状态,也就不用担心在做研究和调查问卷时存在的偏见了。现在,我们可以收集过去无法收集到的信息,不管是通过移动电话表现出的关系,还是通过twitter信息表现出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也不再依赖抽样调查了。”维克托的观点并非一家之说,事实上,在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的《爆发》一书中也提出过类似的论点,后者甚至更鲜明地表示:通过大数据和幂律分布分析,人类行为93%是可以预测的。
除了思维变革,大数据时代引发的还有“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在这两部分,维克托列举了大量案例,来强化论证如下观点:一切皆可“量化”(文字可以变成数据、方位可以变成数据、沟通可以变成数据,一切事物都可以变成数据);当前,大数据应用只是冰山一角,绝大部分隐藏表面之下——数据创新包括再利用、重组、扩展、折旧、废气与开放;另外,大数据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竞争力,由此,数据中间商和数据科学家会应运而生、依势崛起。关于这一点,人们早已有目共睹。
不过话说回来,在乐观之余,维克托冷静下也感到了大数据帝国前夜的脆弱和不安,包括产业生态环境、数据安全隐私、信息公正公开等问题。所以,他告诫世人要警惕无处不在的“第三只眼”(“老大哥”的另一种比喻)和数据独裁者的存在。基于此,他提出了“责任与自由并举的信息管理”架构来应对已经到来的大数据时代,方法包括:个人隐私保护,从个人许可到让数据使用者承担责任;个人动因v.s预测分析;击碎黑盒子,大数据程序员的崛起;反数据垄断大亨。
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大数据经典书中,维克托为我们全景描绘了大数据重塑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的未来。它利害攸关,影响到方方面面,势必将重构物质的世界和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当我们置身数据的洪流,一切事物可以被量化、分析、预测,而不用关心成因,这标志着“信息社会”终于名副其实。联想到当年那个“信息管家”,项目本身让我不得不重视数据,让数据“说话”,而到了大数据时代,这不光是个人创业所需,更是整个社会行业所需。以小见大、知微见著,这就是正在发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