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的中国样本

数据分析将引发决策方式变革,社交网络会成为价值载体,服务从面向消费者群体转为面向个人。

业内一致认为,今年是大数据元年,渡过了概念的普及阶段,大数据真正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

IBM日前宣布了在华的大数据战略,并表示,目前已经构建了完整的大数据价值体系。对于大数据这个未来重要战略的业务,IBM预测,到2015年大数据分析方面的收入将有望达到160亿美元,而每年在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达30至40亿美元。

国外有早先的klout、Splunk 等公司,也有刚刚获得6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的文字分析引擎Synapsify 。

文字数据分析系统Synapsify可以帮助用户快速的去分析文本内容。

Synapsify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网站可以借助Synapsify这个分析系统来提供内容质量,而出版商可以用Synapsify来评估市场,政府还可以用Synapsify来进行网络舆情监控。

参与此次融资的有ICG Ventures, Fortify Ventures和Middleland Capital。

最近几个月各类数据分析公司的估值一直在飙升,而自从去年起人们开始逐渐发现付费数据分析的价值所在。

阿里巴巴的前瞻性投资

阿里巴巴向金融领域的扩张终于迈出了一大步。

经过一系列调整,在多个领域摆出扩张的姿态,例如近期成立小微金融集团,为商家和用户提供支付、小贷、担保及保险业务。

其中,最为人传道的是被金融届人士称为“虚拟信用卡”的“信用支付”,它是阿里巴巴面对网上个人买家的个人消费金融信贷服务产品,将在今年4月由阿里金融正式推向市场,首先在湖南、浙江两地试点。

一些银行界人士由此担心,由于阿里巴巴集团拥有的庞大客户群和宝贵的数据库,阿里“虚拟信用卡”可能构成对银行信用卡的竞争,对传统银行造成一定冲击。

对此,阿里巴巴回应称,“阿里的小微金融业务仍只是在现行金融机制框架内对银行业的一个补充。”阿里金融真正的利益诉求并非金融业务,而是面向金融业务的数据服务。

按照阿里金融设计的“信用支付”商业模式,通过数据来确定买家信用支付额度,合作银行通过支付宝来授信,阿里巴巴成立的商诚担保公司将为买家的“信用支付”做担保,买家在手机支付时可使用自己的“信用支付”额度购物,合作银行把钱支付给卖家。支付宝从合作商家那里抽取1%的“信用支付”服务费。

有分析人士指出,阿里巴巴是个痴迷于平台和入口的公司,投身具体业务向来不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从阿里金融拉开的庞大架势来看,其目的并不在于服务自有的小贷公司,可以想象得到,阿里金融面向个人卖家和买家开放的信贷业务,只是他们构建小贷平台的抛砖引玉之举,目的在于吸引银行和其他信贷机构加入这个平台,使用其提供的金融数据服务,将现有的金融和信用数据变现,成为纯粹的金融数据提供商。

事实上,不得不佩服马云的前瞻性。

2009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就投资设立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在杭州、北京和硅谷等地设有研发中心和运营机构。阿里云的目标是要打造互联网数据分享的第一平台,成为以数据为中心的先进的云计算服务公司。

在2011年,阿里巴巴收购了流量统计技术服务提供商CNZZ,意味着阿里巴巴在其电子商务产业链整合布局上又完成关键性一步。

而据了解,CNZZ是由IDG投资的网络技术服务公司,专注于为互联网各类站点提供独立的第三方数据统计分析。同时,CNZZ拥有互联网数据采集、统计和挖掘三大技术,从事互联网数据监测、统计分析的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应用。

可以说,在大数据时代,阿里巴巴下了一盘很大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