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棱镜”项目所披露的“丑行”,仅是美国监控全球网络的冰山一角。美国打造的立体窃听和监视体系,除了“棱镜”项目外,还有“主干道”、“码头”、“核子”3个项目。美国国安局强迫运营商上交用户的通话记录,通过进入互联网巨头的中心服务器,随心所欲地收集情报信息。
大数据时代,信息变得唾手可得,而可怕的是,这些被互联网公司提取的信息,正被用来为政治服务。今天,美国互联网巨头、网络设备巨头对中国各个领域展开渗透,我国互联网城门洞开,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很有必要将网络安全提升到战略高度。但在中国严格审查美国企业的产品时,更要培养可替代的民族产品。
中国要想粉碎美国的网络谍战,关键还得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经济增长优势转化为话语权。逾越这条沟壑,道阻且长。
第一章 “棱镜门”石破天惊
斯诺登公布“棱镜门”事件的细节后,人们才发觉好莱坞的谍战片并不神奇。随着事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真相浮出水面……
6月15日,香港的天空飘着蒙蒙细雨,但这并未影响数百名群情激奋的抗议者,他们撑着雨伞,举着“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约瑟夫·斯诺登的大幅照片,在美国驻香港领事馆门前嘶声竭力地高喊:“说实话不是一种罪过!”、“奥巴马可耻!”……要求香港特区政府拒绝美国政府引渡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斯诺登的要求。当时,这一事件主角藏身于香港,并准备寻求政治庇护。
时间回到6月5日-6日,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相继刊发重磅文章,曝光了美国国安局(NSA)的“棱镜”(PRISM)秘密监控项目,美国情报部门可直接进入美国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随心所欲地挖掘数据、收集情报。
斯诺登为揭露这次“丑行”做了精心准备。今年5月,他将两份绝密材料交由上述两家报社,并告诉它们在何时方可发表以及一些注意细节,然后孤身一人到香港躲避。6月5日,《卫报》按斯诺登的要求,率先扔出重磅炸弹:美国国安局曾要求美国电信巨头Verizon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涉及通话次数与时长等内容。
次日,《华盛顿邮报》趁热打铁,揭露过去6年间,美国情报部门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脸谱等留有“后门”的9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实时跟踪监控人们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照片、文档传输、语言通话等秘密资料,“棱镜”项目甚至成了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常简报内容的主要来源。
斯诺登公布“棱镜门”事件的细节后,人们才发觉好莱坞的谍战片并不神奇。随着事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真相浮出水面,外界一片哗然,就连大多数美国人也认为,不管奥巴马政府如何以反恐之名为自己辩护,监视民众、窥探隐私,这都是不能被容忍的。而那些自诩“不作恶”的企业,在这次事件中更是无地自容。
真相大白
2011年“9·11”事件后,美国国安局提出了“联系链”概念,即在海量信息中筛选需要的信息。为此,美国还通过立法的形式,来支持“联系链”。当年10月,《爱国者法案》获得通过,为美国政府大规模监视提供了法律依据。时任美国副总统切尼,就是秘密监视项目的积极推动者。
“棱镜”项目启动于2007年。当时,美国情报机构进入美国的互联网公司挖掘数据,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等信息中,分析被监听者的联系方式与动向。据悉,这一计划曾遭致一些国会议员的抗议,有多名议员因为不赞同窃听行为而辞去了职务。
斯诺登提供的材料显示,“棱镜”项目有10种监控类型,它们包括电子邮件、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这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与监听民众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
更多详细信息,请您微信关注“计算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