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爆料称,美国不仅有“棱镜”,还有另外3大秘密监视项目,而且这些项目不仅监视元数据,还秘密监视通话内容。斯诺登曝光的“棱镜”项目,源自此前从未公开的“星风”(STELLARWIND)秘密监视计划。2004年,华盛顿政府通过一些司法程序手段,成功绕开了有关“公民隐私”等法律困境。“星风”计划被分拆成4大监视项目,除“棱镜”项目外,还包括“主干道”(MAINWAY)、“码头”(MARINA)和“核子”(NUCLEON)等3个秘密项目。
据悉,“核子”项目负责秘密截获电话通话。这件事情几年前曾被报道过,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响,在“棱镜”之后,人们才意识到“核子”有多么可怕。其实,“棱镜”项目也接入互联网巨头的服务器,秘密监视互联网,美国从9大互联网公司获取个人信息。
可怕的大数据 更多详细信息,请您微信关注“计算网”公众号:
早在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就褒扬了大数据。不过,真正的“数据”热,是最近两年的事,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兴起,信息的采集、挖掘、分析变得唾手可得。
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两年就翻一番, 90%以上是新近几年产生的。一些公司正凭借手中迅速增长的个人信息,去挖掘潜在的价值。美国国安局本身也是技术派,它创造了“尖端机器学习技术”,科技企业提供的零星信息,经过这一系统的提取与分析后,便完整地呈现出来。
在谷歌CEO拉里·佩奇眼中,未来的理想技术应该是“智能助手”,它能代替人思考,并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包括决策。比如,通过智能手机的移动应用,“智能助手”能在互联网上采集信息,通过对海量信息的分析,为人们规划日程安排,提供出行参考。这种智能化的生活,确实让人向往。
然而,“棱镜门”事件曝光后,人们却对大数据感到无比恐慌——与十几年前相比,今天的信息社会处境更危险,我们甚至无可逃遁。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以及人们对这些设备的依赖,使得我们每天都在与数据打交道,每天都存在被交易的可能。
哈佛大学一项的研究结果显示,将一个人的年龄、性别以及邮编等基本信息弄到手,通过数据库交叉对比,可分析出87%的人的身份。你去娱乐场所、商场消费,被大数据公司采集后,就会被分析出大体特征。
我们每天制造的数据,说不定就会被IBM、微软、英特尔、亚马逊、SAP等科技公司分析整理出来,成为“大数据”。有分析机构预计,大数据的市场价值已超过1000亿美元,很多科技公司对此垂涎三尺。微软Office 365云计算办公软件和Windows Azure云计算平台,已经成功在中国落地。苹果与谷歌的应用商店,掌握了全球数十亿手机用户的数据,给网络安全事来潜在风险。
而更可怕的是,这些信息有可能被用来为政治服务。6月7日,奥巴马对“棱镜”项目辩解说:“没有人监听你的通话内容,政府所做的仅仅是分析电话号码以及通话时长,然后找出有与恐怖主义有关的嫌疑通话。”其实,奥巴马所指的这些被秘密监视的信息就是“元数据”,即通话通信的时间、地点、参与者等,不包括具体内容。
“主干道”和“码头”秘密监视项目,分别对通信和互联网上庞大的“元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都是大数据的范围。美国国安局从Verizon获得大量电话记录,就是“主干道”秘密项目的原始情报源之一。而据知情人士透露,从2002年开始,不仅是Verizon、AT&T、Sprint等美国其他几家排名靠前的电信运营商,均主动配合美国国安局。美国国安局为了获得数据,还向与其合作的电信运营商支付了一笔费用。
从2009年一份流出的机密材料来看,美国国安局花费了1.46亿美元的反恐基金,购买硬盘等设备,这些设备用于存储“主干道”秘密监视项目上的元数据。据说,这些数据会保持长达5年时间。
大数据时代已拉开帷幕,恐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