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添乙现在应该已经乘着飞机回到了美国。前几天,我在上海偶遇他,他是我的校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刚刚读完大二,但今年5月获得赫赫有名的“泰尔奖学金”。张添乙决定辍学,将在8月正式离开伯克利,开始他的硬件创业。
泰尔奖学金由硅谷著名投资人彼特.泰尔(Peter Thiel)创办,目的是鼓励20岁以下年轻人用聪明才智创办高科技企业,申请成功者两年将获得10万美金的奖学金。
我问张添乙是凭什么项目获得这个奖?他说:3D打印机。据说他的3D打印机可以将焊膏打印到电路板上,加快硬件创业者制作模型和更新迭代产品的速度。
而他辍学创业的项目,则和可穿戴设备相关。
实际上,张添乙已经投入智能眼镜开发三年。从2010年做出第一代,到今年在硅谷孵化器YC举办的“硬件创业马拉松”中做出第三代,其智能眼镜已经能探测到点头和摇头、拍摄照片,并且可以通过微小的头部动作将照片上传到Facebook。
这一次张添乙飞到中国,主要是携带几样不同的产品模型拜访深圳、香港和台湾的制造商。一方面是了解厂商的制造能力;另一方面向他们寻求建议,以完成产品的最终设计。
基于张添乙的经历,我向他请教了一个问题:Why the future is wearable?
以下是他的回答:
“首先,从一个硬件工程师角度看:第一,有一个明显趋势是,可穿戴设备的体积在不断减小。在10年甚至5年前,谷歌眼镜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候的硬件设备太大,不可能做到现在这样的尺寸。
可穿戴设备之父史蒂夫.曼恩(Steve Mann)在上世纪80年代做出来的智能眼镜看上去就像一个头盔,没人愿意带这样的眼镜。而现在像谷歌眼镜能够做到的尺寸和正常眼镜一样,这解决了一个私密性问题。当可穿戴设备的尺寸足够小,这些设备就不会很惹眼,让使用者在公众场合感到不舒服,这时候大家就有接受的可能。
第二,电池能量密度在不断提升。比如如果没有高效能电池的话,智能腕带是不可能的,因为智能腕带必须做得很轻很细,如果没有体积小、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智能腕表不可能出现。
其次,从消费者角度来说,用可穿戴设备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更加方便。一方面,使用手机有一个获取时间,就是必须花两秒钟从口袋里掏出来手机,然后才能使用;另一方面,我们在玩手机时,手机占据了我们所有注意力,使用者不能做其他东西,只能停下来看手机。
而与手机相反,谷歌眼镜永远戴在用户的眼睛前面,永远在工作。谷歌眼镜与视觉结合得更好,像是眼睛的自然延伸,不会成为对正常活动的一个干扰。这样的便利带来很多商业化的可能。最直接地,谷歌眼镜可以让用户每时每刻都在拍摄照片或者视频。
间接地比如说,二维码已经出现很久,但没有变得非常流行,因为用手机扫二维码不方便。用户要从口袋里拿出手机,然后打开程序,最后才能扫。这一个过程耗时不长,也不是很难,但不方便。而用谷歌眼镜扫方形码,用户可能只需要盯着它,眼镜上的相机就会自动扫描。
通过解决扫描二维码时的不方便,谷歌眼镜能够帮助推动二维码更加普及。而二维码的普及,又会进一步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比如分众传媒在大家等电梯时提供带广告的免费WiFi,如果用手机获取短信来连接的话,耗时且麻烦,等连上去,电梯也已经到了。但是用谷歌眼镜扫描二维码会简化这个过程,使免费wifi用户大大增加。”
更多详细信息,请您微信关注“计算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