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我一个朋友收到了之前在Indiegogo 上众筹的运动监测设备Misfit Shine 。这个99美元纽扣般的小东西一出来就令人震惊了,它就像一个纽扣一样,外形优雅简单、很轻、防水,可24小时戴在身上,能跟踪走路、跑步或睡眠信息,放在手机上即可完成同步,可以显示时间,几乎不用换电池。之前在Indiegogo 上筹了80多万美元,现在很多人已经收到了。
除了Shine ,最近这一两年出现了很多可穿戴设备:Nike+、Fitbit、MYO、Google Glass。而且新的可穿戴硬件不断出现,包括国内,光智能手表现在都有了三四家,还不包括其他健康、家庭智能穿戴设备。细看这些可穿戴设备,几乎都能发现他们有着类似的功能:跟踪身体运动、监测声音、温度、带麦克风或摄像头。而这些功能的背后,都是相同的东西在起着作用:三轴陀螺仪、加速感应器、距离感应器、环境光传感器……
说到这些传感器,很多在智能手机上都有。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智能手机才为可穿戴设备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土壤。智能手机上的传感器更丰富,比如GPS,比如摄像头,比如麦克风、触摸屏。除了手机里面的计算芯片,手机与人和环境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传感器来进行的。你用摄像头拍照、扫描二维码、扫描皮肤、人脸识别、测心跳,用麦克风测声纹、录音,用三轴陀螺仪测手机水平方向,用加速感应器测走路、跑步等等。手机上的传感器甚至在可穿戴设备之前就催生了一系列App ,比如Moves、Sleep Time、而使用传感器的App 更是数不胜数。
可以说,可穿戴设备的本质就是传感器,各种传感器让一个个戴在身上的小东西实现运动跟踪、数据收集、信息传输和互动。带有各种传感器的硬件被整合在一起,便成了Nike+、UP、Shine,甚至包括Nest、Pebble、Oculus rift 等。
但这里要指出的是,即便在互联网这个最擅长运用技术的领域,其可穿戴设备的技术积淀也远不如其他传统智能设备生产商,比如生产腕上电脑的Garmin 和Suunto 手表公司,他们的设备基本上涵盖了GPS、加速仪、气压计、指南针、温度、湿度、心率等所有运动过程中所需要的检测数据,但他们却并不是互联网硬件公司。
Inc 最近在一份报道中指出,当前的智能传感器市场大约是6500万台,这包括Nest 在内的有温度、湿度等功能的传感器。而到2019年,也就是6年后,WinterGreen 公司预测这一数字会暴增到2.8万亿台,而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 公司则预测到2018年智能传感器设备销售收入能达到690亿美元,平均每年约10%的增长。
然而随着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光有硬件已经无法在这个满是创新的世界里立足了。未来的新硬件将需要和软件结合,以软硬结合的方式创造新型的数据监控服务。比如与智能手机结合形成一整套个人数据监测服务,与智能家居结合形成远程监控家居方案,与电动汽车结合形成汽车遥控检测系统,与健康设备结合形成私人健康数据收集、监控、传输服务。而在这些领域,才是智能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发挥想象力的地方。
更多详细信息,请您微信关注“计算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