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时代,广告主会启动自己的大数据分析方案,会有自己的投放理论和投放方法,将会改变收视率生态。
中国传统文化对数据不是很重视,当然到了现代,国家重视GDP,百姓关心CPI,电视台则号称是“唯收视率论”,但是这些数据并非大数据,我们在重视数据的过程中开始强调大数据,经常和普通数据搞混也是容易理解的。
做电视的人都知道收视率很重要,收视率是种取样数据,也是过往一种在资金压力下不得已为之的科学方法,但是它取样的样本量偏小,一直为业界所诟病。例如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巨大型城市,样本户不过区区800,大量城市的样本户不过300左右。取样数据的偏小造成在数据分析上的掣肘,比如观众的流入、流出数据实在是小到看不出来,而这么重要的关乎频道竞争力的数据,就没有办法为频道节目策略提供有效的支持。
在大数据时代,广告主会启动他们自己的一套大数据分析方案,会有自己的投放理论和投放方法,我相信这将会改变收视率生态。首先可以看看社交电视,在社交电视时代,手机和电视机相连,数据可以交互,是否正在观看电视可以通过第三方软件实现监测,而不需要通过收视率调查机构的数据呈现。我曾经和许多技术创业团队聊他们的社交电视产品应用,说到最后都是这些技术如何能够给电视台提供观众数据,如何能够给广告主带来销售。如电视画面的二维码识别、动态画面识别、声音识别都将提供一个不同于收视率的考量方法。而他们做到最后能盈利,可能都要期待广告主改变他们现在的作业程序,重视大数据能够带来的新的电视投放法则。
普遍认为大数据也将改变电视的生产。最近美国的网剧《纸牌屋》即号称是利用大数据,找剧本、找导演、找演员进行生产。其实从重视数据,通过数据来决策生产电视剧和电视节目,早就有人在做。这也是在大家重视收视率之后,自然而然的举动。也就是大概率原则,通过过往成功的数据决定未来的复制。这对于节目创新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对于频道运营,公司成长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在一些电视剧生产机构,早就有基于历史收视率的打分系统,通过打分形成一个数据决策系统。我也曾经接触过通过数据模型发现播出平台与节目收视率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基于数据而非大数据。毕竟它的基础就不是巨大的数据。当你想进入大数据的时候,发现其实玩法不应该是这样的。在中国,电视观众有10多亿,他们每天有不同的行为,这些对于节目生产者就变得很重要,就需要类似社交电视的应用或者其它更好的办法去获得,保留在云端,以便随时随地取出运算获得想要的结果。
在和一个电视画面识别应用的厂商聊天时,他们说其实识别本身不难,难的是如何把识别所获得的观众行为、喜好保留下来,通过计算得到合理的大数据结果。而这对于做技术的人而言是比较难的,毕竟电视节目的内容不是IT男就能解决的。
这时候我们就发现导视变得很重要。过去曾经有一种报纸在中国很流行,那就是广播电视报,因为大家可以在报上找到想要看的节目的播出时间和简介。可是今天已经没人看那个东西了,但是我们看看西方世界,发现他们还在看这个东西,而类似的电视频道《电视指南》也做得非常棒。
去年雅虎花2000万美元收购了电视指南服务商TVGuide.com,这充分说明科技公司对未来大数据在影视行业应用的高度重视。通过这样的结合,能够让大数据和IT技术紧密联系。在中国期待有人来做这个大数据工程,让观众得益,电视生产者得益,广告主得益。
by:方世彤
更多详细信息,请您微信关注“计算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