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活动上,神念科技的张彤谈起过,本来我们人类的某些感知**是非常灵敏的,那些曾经是我们生存本能的东西由于工具的使用而退化了,但是,可穿戴式设备有可能能够帮助我们找回这些能力,甚至增加一些能力。
戴上Google Glass,你看起来像是没有任何辅助工具的样子。但有了增强现实功能,理想情况下,你瞬间变成了一部百科全书,能够解构面前的所有事物;你本人突然变得像一部雷达,可以自由收发来自世界各地发送给你的信号;你只需要抬头看一看镜片,就可以知道哪个方向是北,车该向哪个方向开;你面带微笑的看着对方,也许是自己正在玩游戏。
可穿戴式设备可能会成为我们的第二个大脑,甚至,可能在某些情形下取代第一大脑成为主要存储,而我们的五官和肢体变成了输入输出单元。而拥有多种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又会成为我们的感知**,它们的性能极大的延伸了我们的触角,它会帮助我们更懒惰,但也会帮助我们做到一些以前无法做到的事情,不管是作为辅助计算设备还是辅助健康管理设备。
另外,设备与人的各种生理特征的结合一定在未来几十年内大有用武之地,我们人类无法自己量化所有的生理指标,不管是心率还是运动量,或者是脑波,而这些数据的量化不仅能帮助残疾人恢复正常人的生活,而且非常有助于我们提升生活的质量。将人类基因组序列弄清楚是个大工程,而将人体所有数据量化是个更大的工程,把这个弄清楚了,以后治病就跟设断点改BUG一样了吧,so easy ~~
最后,科技、艺术、实用性的结合
大家对于可穿戴式设备普遍无法佩戴超过三个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所能提供的数据实在是有点鸡肋,也就是实用性远没达到硬需求的水平,人们不会太介意每天究竟走了一万步还是一万零五百步,所以,一些更实用的功能,一些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功能可能在实用性上更胜一筹,比如心率血压等。
而当模特戴上Google Glass走上T台的时候,我看着图片突然觉得有点想念乔布斯先生。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他推动了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让硬件看起来不再那么冷冰冰,不再那么不近人情。
不管Nike+fuelband的功能性如何差,它首先是一件艺术品,一个漂亮的碗带,即便不给它充电,不给它同步数据,甚至把里面的传感器全部换成巧克力,它仍然是一件可供佩戴的精美的装饰。而一个非常有用,非常灵敏的装置,如果你把它的外型做成一坨屎 ,恐怕也没多少人愿意戴着它出去。设计者决定产品是怎么来的,而消费者决定产品是怎么没的。
也许正因为如此,工业设计师现在明显越来越金贵了,慢慢的从一个相对辅助的角色向着产品总设计师的角色过渡,决定产品的将不再是那些每天对着分析数据画图表的分析师,而有可能是一个凝视思考的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去体会用户的痛处,用一种超脱的理念去持平这些伤痛,将科学和艺术、实用性结合得越完美,这款产品有所作为的可能性越大,而这一趋势也渐渐成为更多的产品设计的必修课。
更多详细信息,请您微信关注“计算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