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数据”在零售企业实战中的应用
1.Target
最早关于“大数据”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第二大的超市塔吉特百货(Target)。孕妇对于零售商来说是个含金量很高的顾客群体。但是他们一般会去专门的孕妇商店而不是在Target购买孕期用品。人们一提起Target,往往想到的都是清洁用品、袜子和手纸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却忽视了Target有孕妇需要的一切。为此,Target的市场营销人员求助于Target的顾客数据分析部要求建立一个模型,在孕妇第2个妊娠期就把她们给确认出来。在美国出生记录是公开的,等孩子出生了,新生儿母亲就会被铺天盖地的产品优惠广告包围,因此必须赶在孕妇第2个妊娠期行动起来。如果Target能够赶在所有零售商之前知道哪位顾客怀孕了,市场营销部门就可以早早的给他们发出量身定制的孕妇优惠广告,早早圈定宝贵的顾客资源。
如何能够准确地判断哪位顾客怀孕? Target想到公司有一个迎婴聚会(baby shower)的登记表,开始对这些登记表里的顾客的消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不久就发现了许多非常有用的数据模式。比如模型发现,许多孕妇在第2个妊娠期的开始会买许多大包装的无香味护手霜;在怀孕的最初20周大量购买补充钙、镁、锌的善存片之类的保健品。最后Target选出了25种典型商品的消费数据构建了“怀孕预测指数”,通过这个指数,Target能够在很小的误差范围内预测到顾客的怀孕情况,因此Target就能早早地把孕妇优惠广告寄发给顾客。
为了不让顾客觉得商家侵犯了自己的隐私,Target把孕妇用品的优惠广告夹杂在其他一大堆与怀孕不相关的商品优惠广告当中。
根据这个“大数据”模型,Target制订了全新的广告营销方案,结果Target的孕期用品销售呈现了爆炸性的增长。Target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从孕妇这个细分顾客群开始向其他各种细分客户群推广,从Target使用“大数据”的2002年到2010年间,Target的销售额从440亿美元增长到了670亿美元。
2.ZARA
ZARA平均每件服装价格只有LVHM四分之一,但是,回看两家公司的财务年报,ZARA税前毛利率比LVHM集团还高23.6%。
(1)分析顾客的需求
在ZARA的门店里,柜台和店内各角落都装有摄影机,店经理随身带着PDA。目的是记录其顾客的每个意见,如顾客对衣服图案的偏好,扣子的大小,拉链的款式之类的微小举动。店员会向分店经理汇报,经理上传到ZARA内部全球资讯网络中,每天至少两次传递资讯给总部设计人员,由总部作出决策后立即传送到生产线,改变产品样式。
关店后,销售人员结帐、盘点每天货品上下架情况,并对客人购买与退货率做出统计。再结合柜台现金资料,交易系统做出当日成交分析报告,分析当日产品热销排名,然后,数据直达ZARA仓储系统 。
收集海量的顾客意见,以此做出生产销售决策,这样的作法大大降低了存货率。同时,根据这些电话和电脑数据,ZARA分析出相似的“区域流行”,在颜色、版型的生产中,做出最靠近客户需求的市场区隔。
(2)结合线上店数据
2010年,ZARA同时在六个欧洲国家成立网络商店,增加了网络巨量资料的串连性。2011年,分别在美国、日本推出网络平台,除了增加营收,线上商店强化了双向搜寻引擎、资料分析的功能。不仅回收意见给生产端,让决策者精准找出目标市场;也对消费者提供更准确的时尚讯息,双方都能享受“大数据”带来的好处。分析师预估,网络商店为ZARA至少提升了10%营收。
此外,线上商店除了交易行为,也是活动产品上市前的营销试金石。ZARA通常先在网络上举办消费者意见调查,再从网络回馈中,撷取顾客意见,以此改善实际出货的产品。
ZARA将网络上的海量资料看作实体店面的前测指标。因为会在网络上搜寻时尚资讯的人,对服饰的喜好、资讯的掌握,催生潮流的能力,比一般大众更前卫。再者,会在网络上抢先得知ZARA资讯的消费者,进实体店面消费的比率也很高。
这些顾客资料,除了应用在生产端,同时被整个ZARA所属的英德斯(Inditex)集团各部门运用:包含客服中心、行销部、设计团队、生产线和通路等。根据这些巨量资料,形成各部门的KPI,完成ZARA内部的垂直整合主轴。
ZARA推行的海量资料整合,后来被ZARA所属英德斯集团底下八个品牌学习应用。可以预见未来的时尚圈,除了台面上的设计能力,台面下的资讯/数据大战,将是更重要的隐形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