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篇:前端数据之美如何展示?

对于一个成熟的产品来说,隐藏在产品背后的数据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重视用户体验的今天,需要我们及时了解产品的使用情况,分析数据中隐藏的信息,为产品的提升和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随着 web 技术的蓬勃发展,前端的展示、交互越来越复杂,在用户的访问、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由此,前端的数据分析也变得尤为重要。当然,对于站长来说,你可以使用百度统计等各种已有的服务平台,但是,如果现有的统计平台不能满足你的需要,你想开发自己定制化的数据统计平台,或者你是一个纯粹的 geek,想了解背后隐藏的技术,又或者你对前端的数据统计感兴趣,本文就能满足你那颗好奇的心。下面就逐步描述前端有哪些数据、如何采集前端的数据、以及如何展示数据统计的结果。

有哪些?

前端的数据其实有很多,从大众普遍关注的 PV、UV、广告点击量,到客户端的网络环境、登陆状态,再到浏览器、操作系统信息,最后到页面性能、JS 异常,这些数据都可以在前端收集到。数据很多、很杂,不进行很好的分类肯定会导致统计混乱,也不利于统计代码的组织,下面就对几种普遍的数据需求进行了分类:

1、访问

访问数据是基于用户每次在浏览器上打开目标页面来统计的,它是以 PV 为粒度的统计,一个 PV 只统计一次访问数据。访问数据可以算作是最基础、覆盖面最广的一种统计,可以统计到很多的指标项,下面列出了一些较为常见的指标项:

  • PV/UV:最基础的 PV(页面访问数量)、UV(独立访问用户数量)
  • 页面来源:页面的 refer,可以定位页面的入口
  • 操作系统:了解用户的 OS 状况,帮助分析用户群体的特征,特别是移动端,iOS 和 Android 的分布就更有意义了
  • 浏览器:可以统计到各种浏览器的占比,对于是否继续兼容 IE6、新技术(HTML5、CSS3 等)的运用等调研提供参考价值
  • 分辨率:对页面设计提供参考,特别是响应式设计
  • 登录率:百度也开始看重登陆,登陆用户具有更高的分析价值,引导用户登陆是非常重要的
  • 地域分布:访问用户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可以针对不同地域做运营、活动等
  • 网络类型:wifi/3G/2G,为产品是否需要适配不同网络环境做决策
  • 访问时段:掌握用户访问时间的分布,引导消峰填谷、节省带宽
  • 停留时长:判断页面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的页面比较有意义
  • 到达深度:和停留时长类似,例如百度百科,用户浏览时的页面到达深度直接反映词条的质量

2、性能

页面 DOM 结构越来越复杂,但是又要追求用户体验,这就对页面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性能的监控数据主要是用来衡量页面的流畅程度,也有一些主要的指标:

  • 白屏时间:用户从打开页面开始到页面开始有东西呈现为止,这过程中占用的时间就是白屏时间
  • 首屏时间:用户浏览器首屏内所有内容都呈现出来所花费的时间
  • 用户可操作时间:用户可以进行正常的点击、输入等操作
  • 页面总下载时间:页面所有资源都加载完成并呈现出来所花的时间,即页面 onload 的时间
  • 自定义的时间点:对于开发人员来说,完全可以自定义一些时间点,例如:某个组件 init 完成的时间、某个重要模块加载的时间等等

这里只是解释了这些指标的含义,具体的判断、统计方式在后续发出的文章中会详细介绍。

3、点击

在用户的所有操作中,点击应该是最为主要的一个行为,包含了:pc 端鼠标的 click,移动端手指的 touch。用户的每次点击都是一次诉求,从点击数据中可以挖掘的信息其实有很多,下面只列出了我们目前所关注的指标:

  • 页面总点击量
  • 人均点击量:对于导航类的网页,这项指标是非常重要的
  • 流出 url:同样,导航类的网页,直接了解网页导流的去向
  • 点击时间:用户的所有点击行为,在时间上的分布,反映了用户点击操作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