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征信:央行开了“半扇门”

大数据征信:央行开了“半扇门”

在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消息称,人民银行已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

这是2013年3月15日中国征信领域首部法规《征信业管理条例》开始施行之后,央行第一次通知企业做个人征信的准备工作,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这无疑在征信市场化方面向前推进了一步。中国企业在征信业的探索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国内征信行业此前一直没有专门法规,其运行一直处于灰色地带。

这同时意味着,今后中国人个人信用记录将不只是银行和政府机构记录的信息,还将包括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所有痕迹。

意义何在?

征信是指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估、信用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客户判断、控制信用风险,进行信用管理的活动。信用是金融的核心,征信体系是现代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石。

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吴晶妹是中国第一批从事信用管理研究的学者之一,也是中国首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专家组组长,央行的这个消息让她心头一振。她告诉网易科技,央行的这个动作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她指出:“第一,这证明了监管机构开放的态度。”此前,中国人民银行曾表达过对征信市场持开放态度,比如2014年9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2日就表示,“发展中国的征信市场是中国征信体系发展的重要策略,我国鼓励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本进入征信业,对大数据公司开放征信市场,并依法推进征信市场对外开放。”但是,市场一直对此有批评和抱怨,认为央行系统实际上垄断了中国征信市场。因此,“这次这个动作就是事实证明。它很有力地证明了央行的一贯态度,并且切实做到了对市场开放,对市场今后的稳定发展很有利。”吴晶妹认为。

她进一步指出:“第二,这次央行的动作,不仅是开放,还是创新。”她解释说:“现在征信体系对互联网企业开放,像阿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的强项在于电子商务和社交,这些企业会把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数据和电子商务数据开放出来,以后的征信可以从金融拓展到电子商务和社交,征信数据和征信市场的范围一下就扩大了。我个人大胆预计,中国将很快在网络征信领域领先。美国的征信体系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在美国,用大数据做征信的机构很多,但是在监管部门的支持下,社交与电子商务等网络领域的巨头在做相关征信的,国际上此前还没有。”

这对传统征信的彻底改革?

其实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次尝试征信机构的市场化。

中国的第一家征信机构“中华征信所”诞生于1932年,从那时起算,中国征信业历史已经超过80年,但是中国征信业真正得到发展,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市场化的探索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但是市场化的征信机构的影响一直都不大。

根据吴晶妹的梳理,到目前为止,中国征信系统如果按照机构类型划分可以分为三大体系:金融征信体系、社会征信体系、商业征信体系。

金融征信体系,是以金融业主管部门为主导进行建设。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金融征信体系的数据核心,从2006年开始全国联网运行,其数据来源是全国各商业银行向央行报送的信贷信息。

社会征信体系,也称行政管理征信体系,它是以各地方政府及其职能管理部门为主导进行建设,收集的信息一般为工商、税务、海关等各职能部门日常运行积累的数据。

商业征信体系,是由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民营机构构成并按市场方式运作。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有民营的征信机构诞生。此次接到央行通知的8家机构之一——鹏元征信有限公司,其个人征信系统自2002年即已开始投入运行。

这三类征信体系当中,都既包含企业的征信信息、也包含个人的征信信息。吴晶妹估算,在商业征信体系中,目前从事企业征信的企业大概有2000家,从事个人征信的企业大概有几十家。从事个人征信的企业相对较少,是因为此前个人征信的成本比较高,需求又相对较少,同时个人征信还涉及个人隐私权保护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