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进行P2P风险评级和风控只是理论可行吗

用大数据进行P2P风险评级和风控只是理论可行吗

中国P2P平台交易规模的增速,比指数增长的陡峭曲线还狂放。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中国P2P平台交易规模2011年为96.7亿元, 2014年中国P2P平台的交易规模跃升为2012.6亿元,四年间几乎有了20倍以上的增幅。但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参与P2P业务的企业数量暴增,P2P网贷平台的乱象也由此而生,在2013年开始出现卷款跑路事件,2014年出现跑路等问题的P2P平台数量多达275家。

虽然从P2P平台诞生的那一刻起,几乎所有的P2P企业都在说风控,但事实上中国P2P平台的风控一直在红色警戒线边缘。陆金所传出2.5亿元坏账虽然最终被落实在Lfex业务上,而非之前猜测的P2P业务,但让普通投资者了解到这些P2P平台的风险水平已成了燃眉之急,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做P2P网贷平台风险评级和风险控制,已经成了行业继续发展必须迈过的一道坎。P2P平台风险评级虽然不去控制风险,但可以客观上反应P2P网贷平台信用等级和风险控制能力,对投资者来说有重要的参加价值。

孤立封闭的数据难以形成大数据

5月11日,笔者受邀参加了“中国P2P网贷平台风险评价体系专家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理财魔方(北京口袋财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易观智库共同主办,目的就是探讨用量化的评价体系来评价P2P网贷平台的风险。

据该项目执行者之一、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宣凯介绍,该P2P网贷平台风险评级体系有三个特征:第一,主要是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帮助用户识别P2P网贷平台的风险,为投资者选择哪个网贷平台提供一个科学的依据;第二,是以数据驱动为核心,通过理财魔方独有的监控引擎获得大量P2P平台数据,从这些数据出发,避免人为打分和设定权重所带来的主观臆断;第三,该评级从既有纯客观的统计方法,还包括主观判断为辅,综合这两个方法最终得出P2P网贷平台的风险排名。

随着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讨论的深入,专家们对利用大数据和评级模型的探索给与肯定,但也提出了现在整个大数据风险评级诸如数据采集困难、真实性和一致性难以保持一致的现实性问题,这不仅是几家评级机构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整个P2P行业需要克服的顽疾。

社科院金融所书记副所长何德旭教授在发言直接指出,社科院也在做P2P网贷平台的评价体系,主观评价体系和客观评价体系各有优缺点,但目前用大数据做P2P平台评价体系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第一,到现在为止近两千家P2P平台的数据,估计都拿不到;第二,拿到的数据难以保证是不是真实的;第三,数据统计口径带来的数据不一致;第四,指标体系的选取和指标的赋值要有主观确定,这会造成最终结果的差异性。

利用大数据做P2P平台风险评价体系,理论上来说是非常理想的方法手段,但落实过程中需要对数据采集和清洗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挑战。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今天,P2P平台没有义务向第三方机构或者投资者提供关键的运营数据和重大项目信息披露,第三方机构只能通过网上舆情监控和公开交易信息来获得所谓的数据,但这些数据通常都按照“报喜不报忧”的原则被人为修饰和过滤了,自然也就难以P2P平台真实的运营情况和风险状况,基本上只有等到盖子捂不住了,才会爆出卷款跑路的新闻,但这时再去做风险评估,对投资者和贷款者都已经是为时已晚。但解决之道要做数据链的相互比对和筛选,理财魔方和易观在采集数据时会采用直接采集和向P2P企业直接咨询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尽管目前还无法约束P2P企业的吹牛和隐瞒行为,但未来如果数据更丰富、更全面,那么数据的可靠性和评级的准确性都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按照理想状态,大数据应该是不同企业、不同部门共享而成,它可以真实、动态地反映个人和企业的经济状况和信用等级,但目前各家企业对数据都是抱着封闭独享的态度,而且就我观察,大多数中小型P2P企业只有数据收集能力,而缺乏数据挖掘和利用能力。

在P2P风险控制层面,在之前采访P2P企业中谈及风控,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说用大数据来做风控,但再去细问,大多数都是语焉不详,这既有商业机密的考量,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大数据挖掘的能力不足大致的,大数据真正的技术含量和价值体现在提取和利用上,而不在于对数据的占有。目前国内的数据大多处于独立孤岛,很难形成由共享而成的数据链和数据网,而这恰恰是大数据风控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