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的金融大数据风口解码

所谓的普惠金融,就是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其变革的内涵首先第一个层面是普惠于有创造力的两小企业,而第二个层面是据此扩充投资端个人的投资渠道,使得普通居民能享受到更多优质的金融服务。

而综合目前整体国内金融市场现状,最有可能带来中国普惠金融,或者退一步说为实现普惠金融创造关键条件的无疑是金融大数据。如普惠金融实现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如何服务这些缺乏征信记录、难以深入了解导致传统银行不愿意授信的两小企业?短期内建立起西方用了上百年建立的完善金融征信、授信体系并不可行,为今之计是通过金融大数据,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深度覆盖征信体系、提升风险控制水平,进而赋予新型金融机构服务于更多两小企业的能力,其成功的概率最大。

金融大数据

普惠金融将为中国金融体系带来创新的动力(来源:亚信大数据)

正因如此,金融大数据的风口在于围绕普惠金融的两个卡口:一、资金流向普惠化。利用金融大数据提升征信、风险控制能力及授信评估机制,扭转资金流向困境,为有创新和效率的两小企业注入更多血液,也为“互联网+”的发展创造社会资金环境;二、投资普惠化。如通过金融大数据的场景识别,结合互联网平台为个人资金找到更好的投资渠道,并取得风险与收益的较佳平衡点,余额宝是一项成功的尝试,而相信在以后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将有更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为个人带来更好的资金保值增值渠道。

而就目前中国金融环境而言,如何借助金融大数据去较快地推动资金流量普惠化是更为迫切的任务。

最后,从金融大数据的应用主体上, 我们也能预见到,对于传统的大型国有银行,其政策红利最深,也最不愿意走到围墙之外,金融大数据对其吸引力实际有限,应用上也许更多围绕利用大数据技术降低整行的IT运维成本;而真正积极拥抱金融大数据、愿意为两小企业提供服务及实现普惠金融的,实际上是在围墙里夹在大行之间生存的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以及新兴的民营银行和性质迥异的各类互联网金融机构。

(三)绽放的金融大数据生态圈

讲起基于大数据的普惠金融,不能不提的无疑是阿里小贷。阿里小贷之所以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阿里巴巴帝国的庞大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的内部,阿里小贷能获得大量贷款人的数据,比如其在阿里系内的交易数据、现金流情况、客户评价度数据、物流货运数据、存货周转情况等数据,同时基于阿里系的资源也引进了一批外部的数据,有了这些丰富的数据,通过阿里独特的量化分析模型,能将贷款逾期率控制在传统银行为这些客户做相同贷款的逾期率之下,因此阿里小贷在服务阿里内部客户的融资服务相比传统银行才具备了比较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小贷并非一个通用的商业模式,因为其建立在阿里生态圈内部的大数据环境,而阿里巴巴只有一个。

其他金融机构要通过普惠金融更好服务于两小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下即将发挥新生命力的创新企业,则缺乏上述阿里小贷的成功基石--与资金资源同样珍贵的数据资源。在缺乏有效金融大数据的情况下,要做两小贷款的难度非常的大,如民生银行是国内银行中涉足两小贷款最早的传统银行,其小微贷款模式主要还是传统银行的线下信贷调研,依靠大量的小微信贷专员发放各类带抵押或担保的小额信贷,在经历了2010~2011年高速发展之后,近年来民生银行小微贷款遇到了增速下滑,而不良率迅速上升的尴尬。

金融大数据

民生银行2010~2014小微贷款增速及不良率走势(来源:平安证券研究所)

而同样愿景于服务中小企业的广发银行,则注重金融大数据的获取与应用。如广发银行的大数据零售商业智能决策平台整合了征信系统,各个专业市场数据库、22万个共覆盖4亿多人口的居民社区数据库、各商会和产业链数据库等,也跟外部如工商总局个体户等小微企业信息联网。在外部互联网数据上,广发银行先后与阿里、腾讯、京东、百度、网易等互联网企业合作,借助他们的地图、游戏、支付等平台捕获新鲜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