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本地的治理企业,连省外的公司在网上看到我们的需求后,都连夜乘机赶来。”随着有毒易燃的煤焦油通过污水管网流至附近一处水位较低的景观水塘,没有造成大范围污染,南海某镇街干部松了一口气。今年初,当地一家企业发生陶瓷煤焦油偷排事件,地方政府第一时间就登录“环境服务超市”网站求助。一呼百应,众多环境服务公司获悉后纷纷出谋划策。
这仅是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与我省环保服务业碰撞出的新火花。7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绿色生态纳入11个行动计划之一。无论是生态环境监测、环保服务还是信息公开,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蓬勃发展的驱动下,以往专业又生涩的绿色生态领域正呈现出新气象,促进政府效率提升与产业转型升级。记者近日走访了不少机构与企业发现,这样的变化正在南粤悄然发生。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通讯员 丁媚英 邹锦华 发自惠州、佛山
生态监控
既当“千里眼”又是“智囊团”
位于惠州的东江流域管理局(下称“东江局”)监控中心内,工作人员正时刻关注着屏幕上的图文变化。
数十公里外,东江支流西枝江畔的监控站点24小时自动运作,站点下的探头深入水底发出红外线,从红外线反射的时间就可以自动分析江河的水文状况,并通过专线宽带实时传输到监控中心。
密集的站点与监控中心组成的广东省东江水资源水量水质监控系统,是我国首个水资源水量水质双监控系统,并纳入《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和《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项目。该项目自2014年5月通过初步验收后一直稳定运行。
“这个系统首先是一个‘千里眼’,既有监测数据,又有实况视频。”东江流域管理局局长李海燕介绍,涵盖干流和主要支流的55个监控对象实时情况一目了然,包括三大水库的水情和运行视频、重要控制断面、重要取水口、排污口的信息。“10个主要入河排污口均通过在线视频实时监控,万一水质或水量发生异常,系统会即时报警,我们就可马上采取应急水量调度、开闭水闸等措施,确保东江水质安全。”李海燕说。
更为巧妙的是,系统还是一个智能化的参谋。“其结合近年流域水量调度经验,并分析海量的水文、预报信息,智能地编制水量调度方案供我们参考,还可以随时根据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校正。”东江流域管理局副总工程师石教智称。此外,该系统还是一条数据传输互联的“高速公路”,“全省数百个水文站点、水利工程视频图像等海量数据通过监控中心的网络数据机房,与流域内水文局、全省乃至全国的水利信息网互联互通”。
这种既当“千里眼”又是“智囊团”的大数据应用,不仅在水资源监测,在空气质量和灰霾的分析预报上也大显身手。省气象部门目前在全省所有市县开展能见度、灰霾的自动观测。珠三角有13个气象站开展大气成分观测,包括广州塔数百米高空这样的特殊位置也设立了观测点。这些数据通过网络源源不断地传输到广东省区域数值预报重点实验室的超级计算机,以每秒达400万亿次运算能力,结合污染源、气象数值预报与化学模式进行计算,对珠三角3公里分辨率未来72小时的空气质量作出预报。
正如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近日在“环评和监测工作”创新大讨论上讲到的,大数据、“互联网+”等智能技术已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绿色产业
“O2O”让企业供需更好“相亲”
除此之外,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也推动了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如环保企业“O2O”的服务方式开始发展起来。“以前碰到污染应急事件,镇街一般都是找自己掌握的企业资源来处理,有了‘网上超市’选择更多了,环保企业也能及时看到市场需求主动对接。”佛山市南海区环保局副局长张志军感叹。
今年1月14日,全国首个由政府部门打造的网络“环境服务超市”在佛山南海开通。当地以此解决环境服务供需对接问题,并逐渐建立起“互联网+环保产业”环境治理服务体系。
“进入环境服务超市网站首页(www.esimall.cn),点开‘解决方案’栏目,能看到废水治理、废气处理等六大类别的解决方案,每一类别都有十几到几十种方案供企业挑选。”佛山市南海区环保局环保产业科科长陆锹晓一边移动鼠标,一边向笔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