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量爆发增长的时代。 在摩尔定律长达 50 年的支配下, 当今的信息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新的互联网技术不断涌现。从传统互联网的 PC终端, 到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手机,再到物联网传感器,技术革新使数据生产能力呈指数级提升。 据 IDC 预测, 目前每年数据的生产量是 8ZB( 1ZB=1012GB) , 2020 年将达到 40ZB。 属于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
数据产业有望呈现“线上数据化->线下数据化-> 数据流通“三段式发展过程。
( 1) 线上数据化:互联网 1.0 时代,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最早沉淀线上数据;
( 2) 线下数据化:“互联网+”时代,以传统线下企业为代表,借助互联网实现数据化;
( 3)数据流通:在线上/线下全产业实现数据化的趋势下,数据在产业链上下游甚至跨产业流通并创造价值。
数据开放大势所趋。 信息使用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信息流动和分享的范围越大,创造的价值就越高,而线上/线下数据化和数据开放正是信息大范围流动的两大前提。推动数据开放和流通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共识,美欧多国通过国家战略为数据开放背书。自从“互联网+”上升为我国战略后,中央不断加大力度推动数据开放,在地方政府和产业界的带动下,部分地区已经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从“流量思维”到“数据思维”。表面上看“数据思维”取代“流量思维”是为迎合技术发展而发生的态度转变,但更深层次,从流量到数据是对整个互联网经济的重新定义和洗牌,两种思维分别是两代互联网经济的代表。
( 1) 思维本质:从优化资源配置到生产核心资源。 第一代互联网重构的是时间、空间,本质上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第二代互联网的核心是数据,数据成为了新的生产要素。
( 2) 经济价值:从流量的天花板到数据的万亿空间。流量时代,互联网撬动的GDP 约为 2.5 万亿人民币( 2013 年),占到国内 GDP 总量的 4.4%;在经历了第一代互联网时期的爆发式增长, BAT 等互联网巨头的流量规模已经形成,变现方式单一将导致流量变成一种相对廉价资源;数据思维时代,企业将从单纯追求“量”向追求“质”转变,大数据能够帮助企业从有限的流量中挖掘更大的价值;根据我们的推算,大数据有望撬动中国 GDP 至少在万亿量级,将完全比肩流量经济。
数据流通的两种模式:闭环生态、开放交易。
( 1) 模式一:“内部创新+外延并购”形成闭环。 典型公司: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 这一模式可以理解为,以大型互联网公司拥有的海量数据资源为根基,通过内部创新和外延并购构建闭环生态,推动数据在闭环中流动以创造价值。从“数据魔方(卖数据) -> 达摩盘(大数据营销平台) -> 入股第一财经(闭环生态区圈)”的发展路径可以洞悉阿里逐步收缩的大数据战略。
( 2) 模式二:打造开放的大数据交易平台。 典型平台和公司: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九次方大数据公司等。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是全球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由政府和产业界共同发起成立,将引领中国大数据交易市场的发展,九次方作为其第二大股东,将成为积极推动大数据开放交易的先行者。
掘金产业链。 我们将大数据产业链按上中下游划分为:资源、技术、应用。
( 1)“互联网+”时代,所有企业都有潜力发展成为数据资源公司,处于产业链的核心地位,数据是其持续变现的资本;
( 2)产业发展初期,数据技术型公司,包括硬件、 基础软件、分析服务、信息安全等,是最直接的受益群体;
( 3)数据开放的趋势下,极有可能引爆新一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格局,诞生具备创新式数据思维及突出技术实力的应用型公司。
上游资源: 任何企业都将可能成为数据公司
互联网+时代, 数据资源型企业发展迎来历史机遇。 我们在产业升级三段论中提到,大数据产业已经发展到了线下数据化的阶段。 众多的互联网公司和线下企业在数据思维的驱动下, 生产和存储着海量的数据资源,各类数据已然成为跑马圈地的主要对象。 由于大数据资源未来将是企业价值的重要载体,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