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
8月上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放与社会化服务”的相关方案,或将试点在教育、公安等领域的数据开放服务。
在公共数据开放,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已经走在前面。
8月18日,上海市宣布开放十大方面上千GB容量的交通数据,支持上海开放数据创新应用。上海方面还提到,将考虑推出政府大数据的“负面清单”。作为政府大数据开放的先行者,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探索建立大数据开放体系的脚步正逐渐加快。
另一方面,全国政务数据开放也在提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方采访获悉,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放与社会化服务”相关方案,或将试点教育等相关领域的数据开放服务。
一线城市数据开放探路
在8月18日上海宣布开放的数据中,城市道路交通指数、地铁运行数据、一卡通乘客刷卡数据、浦东公交车实时数据、强生出租车行车数据、空气质量状况、气象数据、道路事故等均被列入其中。
早在2015年5月,上海市就提出要在年内把对外开放的政务数据资源增加到1000项。截至7月底,上海依靠市政府数据服务网,已累计开放数据集逾500项,涵盖了经济建设、资源环境、教育科技等11个重点领域。根据上海市经信委的总体安排,上海将通过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的形式,用五年左右时间完成十个系列主题的比赛项目,开放数据、数据应用、项目孵化三位一体推动政务大数据的开放。
此前一天,全国首个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深圳也有动作。8月17日,“深圳气象数据网”正式上线。同时深圳市气象局发布《深圳市气象数据和产品共享开放目录》,宣布将通过气象数据网向社会开放946万组气象数据。
而在教育资源集中的北京,教育数据的开放则更受欢迎。在北京市政府数据资源网上,记者发现其数据资源下载量前三名分别是“高校”、“小学”和“中学”,均为教育科研类数据资源,其内容主要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登记备案的中小学和高等院校信息,包括名称,电话,地址,学校类别等属性字段。
与其他一线城市不同,广州将大数据工作着力点放在了管理平台建设上。在5月20日印发的《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中提出将要设立广州市大数据管理局,为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直属正处级行政单位。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向广州市工信委相关工作人员证实,大数据管理局已处在全面筹建过程中,但具体挂牌日期还不清楚。
目前地方政府数据公开主要集中在交通、气象等不涉及个人隐私、公开难度较小的领域。不过也有参与地方政府数据公开调研的专家表示,目前政府数据开放还是雷声大,雨点小,舆论先行,暂时没有实质性的应用。
教育、公安领域数据开放服务或将试点
在不少从事大数据产业的企业人士看来,全国范围内的政务大数据开放是必然趋势,部分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企业已经在布局为政府数据的开放提供第三方服务市场。
从2015年的政府数据开放的政策趋势来看,中央和地方都已摆出了开放的姿态。2015年初,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大数据开发和利用。
7月1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强调了推进政府和社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任务,其中提到提高政府数据开放意识,有序开放政府数据,方便全社会开发利用。
由于政府数据开放方面,长期处于九龙治水的治理模式,各部门之间都存在“数据小农意识”,因此,“数据孤岛”现象时常出现。针对这一问题,上述文件提出积极推进政府内部数据交换共享,打破信息的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对于政府数据的内部打通和开放,迈出了第一步,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跑多个部门证明‘我妈是我妈’”的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7月31日,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组织召开了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在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做专题研究。
事实上,不管是简政放权的需要,还是互联网+、智能制造的产业发展需求倒逼,国家层面关于数据开放的相关政策和标准,正在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