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上海还有个盛大,但最近几年,盛大逐渐衰落,而大数据应用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有着一定关系。所以,如何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是上海需要赶紧研究的课题。”安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上海是出不了BAT的。以淘宝为例,这个网站成长之初曾销售大量假货,它之所以能在杭州发展首先说明当地政府的包容性很强,而上海做不到;又如阿里和腾讯推出的打车服务,它对原有体制机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上海虽然鼓励创新,但对于这样的新生事物,在他们没有想清楚并拿定主意之前,管制力度会非常大。”沪上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他看来,上海对创新创业有着一定的容忍限度。对于大数据产业发展,“当地也是谨慎而稳步地推进。”而且,上海的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原有产业足以支撑上海的经济体量,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对于全国来说也无可撼动。“所以,上海发展大数据并非一定需要有巨无霸的互联网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已有产业进行‘大数据+’改造。”
而目前,有些行业的大数据发展有待提速;有些走在前沿的行业则遇到了一些问题。据马慧民观察,在上海的金融、传媒、健康等行业中,数据交换、交易的活跃度很高,规模也不小,但关于数据安全和法律方面的隐忧却始终萦绕。
“类似将电信行业的数据用于精准营销等情况,数据的提供方和使用方其实现在心里都存有疑惑。他们搞不清楚,这些数据的产权究竟归谁?自己使用数据的过程是否合乎规范?”
马慧民进一步分析称:“从贵阳交易所的一些操作来讲,数据定价目前处于尚不完善的阶段。数据的地下交易如何合规化,这是上海目前正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大数据发展联盟重点要做的工作。但在考虑清楚之前,政府层面不会轻易有动作,这也是上海大数据交易所至今还未建立起来的原因之一。”
而由于上海的谨慎,沪上的大数据产业此前并没有爆发式地发展。而到了今年8月,随着A股连续重挫,恐慌情绪从二级市场蔓延至国内一级创投市场,互联网投资开始大幅降温。
“现在,大数据项目的融资难度要比之前大,投资者也更加谨慎。可能一开始谈虚的,大家都表现得很感兴趣,但最后谈到钱,大家都很务实。盈利点在哪儿?多少时间可以实现自主盈利?这些具体的量化指标,投资人都看得很重。”马慧民说。
但同时,马慧民认为,《纲要》出台后,政府会加大对大数据产业的资金投入,而政府的政策与投资未来将撬动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这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