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的头脑:数据在医疗中的应用

随后,IBM宣布与苹果合作,推出名为沃森健康(Watson Health)的云健康医疗项目,收集用户健康信息,并同强生和美敦力等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数据分析服务。IBM公司希望将匿名数据转化为对医疗或康复有意义的信息。例如,强生公司将和IBM合作,推出手机指导服务,并开发针对慢性病质量的手机应用程序;医疗设备生产商美敦力公司表示,将与IBM合作,通过沃森健康提供的方法,为糖尿病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目前国内发展的困境,一是数据的获取,二是数据的专业分析和医疗应用。

1)数据获取困境:

政策层面:国外在医疗大数据上的应用相对国内成熟的多,除了不少医疗大数据创业公司和大型公司如苹果、微软、英特尔,跨国药企如诺华等的市场运作,关键在于国外医疗数据开放化更高。国内在医疗数据也在逐步放开,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其中与医疗大数据相关的亮点主要是政府数据开放共享。

在数据采集层面,大数据的获得除了医疗机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医疗可穿戴设备。目前国内的几乎所有的可穿戴设备都是娱乐级,并没有深入地服务于医疗,同时存在着市场混乱,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急需要用统一的行业标准来规范。2015年1月,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发布了两份关于互联网伊丽莎白的指导草案。FDA详细规定了低风险的平台医疗健康产品的确定标准,并对医疗第三波配件的风险评估提出了基础性建议。而目前中国还没有这方面的标准出台。如果能够尽快出台像美国类似的医疗可穿戴设备标准,将会很大的规范这一市场,从而促进移动医疗更快、更健康的发展,并避免了无门槛盲目竞争。

2)应用困境

如今,传感器是全世界生物数据的主要来源,2010年生成了1250亿千兆字节的数据,超过了宇宙中所有星星的数量。然而国内的可穿戴设备目前还达不到医疗级别,除了cfda尚未明确医疗可穿戴设备标准的原因之外,国内传感器技术进展也和国外相差一步。 反而在软件方面发展的更好一些。

国外目前的困境在于将不同厂商各自独立开发生产的传感器整合在一起。各种传感器产自不同厂商,功能各异又各有各的局限,传送信号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标准,这是限制无线传感发展的大问题。努力解决整合传感器数据的问题,这将要求所有厂商的通力合作。

医疗大数据的发展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在成功获得足够的数据后,需要由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与信息技术专家一起对数据进行有针对性地归纳和分析,给出全新的技术架构解决方案。这里需要至少二个助力:

一是企业研发和平台助力。加速传感器的技术开发,使可穿戴、便携式设备更具医疗级别,同时提升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能力,让医疗大数据不再躺在医院的病例文件里,让患者可以轻松随时的检测自己的体征数据。

二是风投推动。近两年来,国内各类资本对医疗产业领域的投资开始重视医疗大数据和互联网医疗,对软硬件结合的投资占互联网医疗总投资的38%,对移动医疗的投资占19%,最终目标还是健康大数据终端的占领。

医疗大数据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国内尚未到达爆发式发展阶段。其爆发临界点尚需企业研发平台助力及风投合力以及政府监管促成。

《颠覆医疗: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健康革命》的作者埃里克?托普曾说:“我们不过是一部会行走的事件记录器。用生物传感器去捕捉数据,用算法去处理数据,就能实现跟踪任何生命指标的能力。”这本书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医疗大数据时代,身边有无数个大白时刻监护我们的健康状态。这也是我们的理想,让医疗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