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企业级市场,AMD又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招了

  

  所有IT硬件产品中,CPU绝对是技术含量最高的,而且没有之一。但从整个产业来看,CPU本身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建立起一整套对应的产业链和生态圈。

  面对成熟的已经不能再成熟的CPU产业链,面对稳定得已经不能再稳定的CPU产业生态,如何突破求新,如何找到新的发力方向?这一定是AMD最近几年一直在想的事情。于是,我们看到了APU,我们看到了AMD在家庭娱乐终端上的制霸,我们看到了HBM;在未来,我们还将看到AMD的Zen架构。当然,在Zen之前,AMD也没闲着,最新发布的AMD皓龙A1100代表了AMD的最新技术发展路线。

  这条路线虽然在技术上已经有ARM开路,但AMD需要做的事情仍然很多。因为摆在AMD面前的是一片仍未开发的企业级ARM应用处女地。

  第二次发布?

  其实早在2014年8月,AMD就已经公布了采用Cortex A57架构的皓龙A1100系列处理器细节,但彼时的发布我们看到的只是随处理器而来的开发板。时隔17个月,AMD正式发布了皓龙A1100的产品。此次发布又是怎么一回事?

  在1月举行的皓龙A1100沟通会上,除了皓龙A1100之外,AMD还宣布了采用皓龙A1100处理器的两款企业级产品。一款是来自SoftIron的Overdrive 3000企业级ARM64开发者系统,另一款则是来自beaconworks的软件定义存储产品,前者已经在沟通会当天正式出货。

  由此可知,AMD在2014年公布产品细节和开发板之后,又联合合作伙伴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将皓龙A1100从开发板变成了实际出货的产品。在这17个月的时间里,AMD除了需要与合作伙伴一起给皓龙A1100开发稳定可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之外还要推出包括参考设计和开发文档在内的一系列工作。可以说,在这17个月里,AMD的工作量确实很大。

  不仅要有产品,更要有生态

  对于所有希望开拓新领域的企业来说,拿出产品都只是第一步,打造生态圈才是重中之重。

  而就ARM架构进军企业级这件事情而言,AMD显然不是第一个尝试的人。早在2008年,一家名为Calxeda的初创公司就宣布将开发专门针对企业级市场的ARM架构处理器。虽然迅速的获得了整个业界的侧目以及资本的帮助。但在2013年,这家公司还是在烧光所有现金之后无奈破产。虽然Calxeda推出了不少ARM相关产品,但在商业合作上的孤独显然是Calxeda没有撑到黎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前人的例子摆在面前,AMD虽然在体积和经验上远超后者,但仍然需要小心行事。AMD并不是单枪匹马而来。在1月份的发布中,AMD还宣布SUSE、红帽两家全球最大的Linux发行版制作商在软件和操作系统方面进行合作,开发适用于ARM核心的Linux操作系统。另外,由ARM、IBM、飞思卡尔、三星、意法、德仪等六家半导体巨头共同成立的Linaro也在软件合作名单当中。当然,在嵌入式Linux领域呼风唤雨的ENEA也是AMD的座上宾。这一次,至少在基础操作系统方面,AMD并不孤单。而有了软件之后,应用的问题就相对要简单一些了。

  AMD赶对时间点了吗?

  不得不承认,对于企业级市场来说,ARM仍是一个陌生的架构。市场的开拓之路还很长。那么AMD赶对时间点了吗?

  坦率的说,在这个时间点上,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就在AMD1月份正式发布皓龙A1100之后不久,高通宣布与贵州省进行战略合作,并成立贵州华芯通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而这家合资公司的目标正是ARM架构企业级市场。

  前后一周的时间里,一家传统的x86厂商和一家传统的ARM厂商都把目标放在了企业级市场;而两家企业的能量都不小。面对同样一片空旷的处女地,两家企业的高调进入无疑形成了互相借势的局面。不同的是,目前AMD已经有了实际的产品。

  如果这一轮企业的进入能够成为点燃ARM企业级应用的烽火,那AMD无疑赶对了时间点,并且成功的获得了市场的先手。而接下来,就看市场的反应了。

  最后,让我们再回顾一下AMD皓龙A1100系列的三款产品:

  三款产品均采用标准Cortex A57标准内核,采用28nm工艺制造,工厂仍是“女朋友”,也就是位于德国的AMD代工厂GlobalFoundries,因缩写为GF,业内戏称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