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招商银行数据中心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近日举行的一场金融行业CIO沙龙上,来自招银云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韩韬介绍了招商银行数据中心的建设经验。

韩韬表示,招商银行数据中心管理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大阶段。在2008年以前,是基于经验积累的自发管理阶段,主要完成了全国的数据大集中。2009年开始,进入了基于管理最佳实践推进流程建设阶段,引入ITIL来保障并提高IT系统的服务管理水平,2010年ITIL系统正式运行。2012年,上海数据中心的投产,让招商银行初步形成了由深圳数据中心、上海数据中心组成的“两地双中心”的容灾体系,并开始基于国际标准建立管理体系, ISO20000和ISO27001管理体系构建并通过认证。2013年开始,招商银行进入了基于成熟度管理体系的归一化管理阶段,致力于建立完整的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管理体系。首先启动了精益六西格玛项目,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之后基于《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要求》来实现全面的过程管理,量化管理并明确管理的广度,2015年,SEA和敏捷管理成为重点。

针对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研究,韩韬进行了进一步地分享。

原先招商银行的数据中心管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缺乏数据中心完整管理框架指导,二是缺乏量化评价和数字化管理数据中心理论。为了实现服务升级、提升服务能力,招商银行提出了深化推进二次转型的行动纲领。通过借鉴COBIT、ITIL、ISO20000、ISO27001等标准框架,对数据中心服务能力进行归类、分域与分解,得到数据中心能力域、能力子域和能力项。

其中,能力域分为战略发展能力域、运维保障能力域以及组织治理能力域。针对战略发展,需要回答未来数据中心去哪里(Where),什么时候发展到什么程度(When),以及为什么这样做(Why),靠什么发展(What)的问题。

针对运维保障,回答会哭中心现在如何运作和生存(How),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流程(Which)获取竞争优势的问题。

而通过对能力项的新建、优化和归一,招商银行数据中心管理完成了27个改进。其中能力项新建5个,需要建设或者重新梳理;归一9个,需要在现有做法的基础上规范和梳理;优化13个,在原有能力项基础上进行评估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