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使用IBM、Oracle、EMC,国产数据库能弯道超车吗?

一项来自于中国通信领域最大公司的相关测试,给国产数据库厂商带来了不小的振奋。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下称“中国移动”)委托浙江移动和河南移动进行的包括35大项、上百个小项的集群数据测试日前在中国移动内部公布,来自全国的11家国产数据库厂商中的9家完成了测试,其中,北京恒辉信达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恒辉信达”)以20%的测试项目中排名第一、50%的项目排名第二,最终获得综合排名位列第一。

据悉,除位列第二位的南大通用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南大通用”)此前购买了IBM的源代码后进行了数据库的改进以外,其他有7家都是完全的自主创新,业内人士表示,“这基本代表了国产数据库今后的技术方向”。

2013年6月“棱镜门”事件曝光,我国IT采购领域开展了一次去IOE运动,即在建立信息系统过程中不使用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Oracle(甲骨文)、EMC(易安信)等国外产品,中国移动IT咨询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河南移动二级技术专家郭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去IOE,I(主机)和E(存储设备)的国产化已经有了不错的解决方案,但是去O(关系型数据库)迄今为止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是他们展开国内数据库厂商测试的重要原因。

3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2016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上表示,被普遍使用的信息技术设备显然是有后门的。在很多重要的领域,为了保证网络安全,应该用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进行替代。

“现在国产数据库发展很快,相信很快还会有新的国产数据库出来。”倪光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国产数据库市场占有率不足10%

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关的数据放进数据库这样的“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可以说,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先进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和核心。不过,因其是信息技术中的底层技术,所以一度不被公众认知。

“数据库不就是用来存数据的嘛。”这是普通人对数据库的最简单理解。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怎么把数据存进去,又怎么把存进去的数据快速高效地检索出来,便是一件很复杂的事。

郭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事关数据库的读写比例。“我们写数据也就是存数据的目的,就是要方便大家读取应用,所以好的数据库,其实写的需求很少,90%以上的功能是要能够读出来。”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积累,企业和部门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许多企业和部门都面临着“数据爆炸”。如何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如何挖掘大量数据中包含的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在不少领域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基础软件尤其是数据库领域,仍然是整个信息产业的短板。“大数据建设是离不开高性能的数据库软件的,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数据库市场上,以甲骨文、IBM为代表的国外数据库软件还处于主导地位。”郭强说。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数据库的市场需求在70亿元人民币以上,但是国产数据库加起来还不到5个亿,连10%都不到。

国产数据库产品的先天不足制约了其发展步伐。以中国移动为例,郭强说,中国移动从电信分离出来时,整体的技术架构还很落后。“比如,那时都是脱机计费,所有的计费都存储在磁带上,一个月计一次,无法做到像现在这样的时时计费,也没有数据库便于检索。”

“移动服务的提升与重做计费系统息息相关。1999年分家时中国移动还没有自己的系统,数据库也是用的国外三大厂商的。”郭强表示,“其实当时我们也不知道用什么,软件开发商熟悉啥就用啥,不同的省份也在用着不同厂商的数据库。”

据郭强介绍,当时河南移动有几十万用户,用的是甲骨文7.3版本的数据库。但甲骨文当年在中国还没有办事处,国内对其技术的了解更是处于闭塞状态,处理手段极其有限。

“我们的数据量大,查询缓慢,数据库在运行当中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影响使用,甚至一耽误就是一两天,需要技术人员通宵解决。”郭强说,2001年数字电话大幅出现以后,河南移动的数据量从十几万一下子增加到90多万,并且以每年500万的数量增长。“2003年数字电话普及以后,河南的移动用户很快就增加到了3000万,原本数据库也就需要三五台,后来增加到了几百台。而这时,数据库厂商已经是甲骨文一家独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