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据开放之路

无论是美国的“为美国而编程”(Code for America) 还是台湾的“g0v”(零时政府),都是开放数据浪潮下的明星社群。起步于民间自底向上的力量,公民社群从公民自身的需求出发,去倡导并利用本地释放的开放数据,将其作为监督政府与建设城市的”武器”。

2012年底,因不满当时台湾政府经济动能推升方案广告的说明效果,正在参与雅虎黑客松(hackathon)比赛的高嘉良等人,临时改变所做项目,抓取了网络上的政府预算数据并予以可视化,获得了比赛的佳作奖。而凭此比赛的奖金,高嘉良和朋友们发起了“g0v”,以实作出网络服务的方式进行”骇”政府的公民运动。而在3年之后,当柯文哲上任台北市长之后,则接受社群提议,开放了台北市财政预算,积极与g0v社群合作,推出了台北市的财政预算可视化。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互动博弈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开放数据发展水平随之提高。

而与之草根模式的不同的,则是纽约的BigApps模式,由政府牵头,组织竞赛,“招安”公民创客来利用开放数据进行创新,正向驱动数据的供给。这一模式同样在英国大获成功,由英国开放数据研究院及英国智库Nesta共同组织的开放数据系列挑战赛,分别在食品、治安、环境等多个领域下设定命题,鼓励对开放数据的商业探索,并积极孵化培育创新企业。

相对于草根社群的崛起,国内政府更偏向于竞赛这一模式的可掌控性。为此,自2014年起,上海、北京率先尝试了开放数据竞赛的试验,期望不设命题地提供数据、吸引大众创新利用数据的创意,但收效甚微。而2015年,在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开放数据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美蒽朗公司等多个机构的合作下,与上海市政府协作,以政府——社群共建的模式推出了上海开放数据应用创新大赛(以下简称SODA)。2015年大赛聚焦交通出行,向参赛者提供了包括公交卡刷卡记录、强生出租车运载记录等优质数据,吸引了505个优秀的交通领域应用,使得大赛联合主办方上海市交通委大呼“脑动大开”。而2016年,SODA大赛则进一步聚焦城市安全的主题,抛出食品安全、交通安全、金融安全、商圈安全等多个领域的数据,吸引参赛者参赛。

自SODA大赛以来,全国各地尾随启动数据竞赛的政府则越来越多,青岛、广州、贵阳等地纷纷推出了交通等方向的数据大赛。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一争相模仿的过程中,“开放”并非是比拼的核心,相反的,除了上海之外,其余地方在推出大赛时,往往选择了更为封闭的方式来开展比赛,将重点放在了利用政府数据资源吸引企业、扶植创新等议题上,数据开放这一原本的主角则踪迹全无。

但即便是成功如SODA大赛,也不能说在开放之路上走的多么顺畅。其数据的提供方式仍旧只能算得上是半开放,仅有入选复赛的100支队伍才能获得完整的数据,且不得二次传播。而原本比赛期望达到的推动政府部门长效开放的目的,也尚未能得到落实。如何有效地推动大赛和现有开放数据项目的齐头并进,在达成创新创业的双创目标的前提下,同时推进开放数据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则是摆在上海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另一方面,摆在公民创客面前的的是非商业项目的落地困境。2015年SODA大赛中,不乏有团队利用数据为政府开发了决策模型和应用,期望帮助政府来改善交通,而此类侧重于社会价值的项目在落地中并不顺畅,一方面缺乏市场的买单,而另一方面,政府现有的采购体系也很难给予支持。但对于公民创客来说,利用开放的数据来进行创作并改善城市的运作是最为关键的,如何使得他们的心血能够落地,则是对现有市场体系和政府运作体系的考验。正如前文所述,开放数据不是一个独立的信息化项目,它是一个开放生态中的有机一员,需要我们的政府、企业作出相应的变革,拥抱开放,和公民创客们合作共营一个良好的生态,使得城市转变为可读可写的平台,才能互相促进成长,平衡供需,培育创新。

而这,是否就是中国将会探索出的开放之路?

(本文作者是南安普敦大学计算机博士,自2013年起作为开放知识基金会大使推动数据开放,并联合发起开放数据中国。目前为SODA大赛项目负责人。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