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还可以找开店的卖家,虚假购买,刷单,来积累交易数据等。
与之相比,腾讯征信的数据来源则更边缘化。
社交是腾讯的立身之本,腾讯的数据,更多使用社交信息完成用户画像。微信支付、手机QQ支付和微信中内嵌的理财服务也是数据来源。
但首先腾讯系支付产品大多用于小额结算,互金中的借贷通常是大额的,场景并不匹配。
其次腾讯金融体量无疑远远低于阿里系,纵向来比,沉淀不够,横向来比,数据量小。
“社交信息有多大作用,这还是一个未知说”,业内专家称,人都具有多面性,社交时通常都带着面具,就算是一个老赖,也有自己完整的生活,很难从平时社交中鉴别。
至于微信支付,几乎都是小额场景,一个用户每天在便利店消费10块钱,连续一年的数据,远没有一张1万元的车险保单数据有价值。
社交和支付,腾讯征信的两门大炮,似乎都很难打响。
芝麻信用扩展到有网购记录的人;腾讯征信则进一步扩展到有网络社交的人,大家各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自身数据进行挖掘,就如一个个数据孤岛,各有掣肘。
3、征信体系之难
“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政府是唯一正解”,金电联行的CEO范晓忻称,政府的数据维度最高,税收、社保、水电、民政等,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第一步,是先公开政府的数据。
“因为数据庞大,如果政府不是用出洪荒之力的话,数据推进会很慢”,范晓忻称,从2014年开始,政府在不停推进政府数据的开放。
但根据区域的不同,进程速度也不同。在今年,江苏省就公开表示,将在2020年前,将政府的数据对公众开放。
在政府数据的基础上,范晓忻认为第二步,是需要第三方公司介入,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政府是管理部门,不能让他做技术的事情,所谓术业有专攻”,范晓忻称,现在大家都翘首以盼,政府可以推进发行“数据处理牌照”,“相当于,政府搭建一个数据生态,类似政府开发一个苹果系统,制定谁可以开发APP的规则”。
如此,中国大数据的征信系统,才可呈现雏形。
但一些核心的交易数据,还是会处在孤岛里。
范晓忻认为,企业的数据孤岛很难打破,“让BAT去贡献数据,可能性都不大,因为这是他们的核心资源”。
大数据征信,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但我们离西方的信用体系,还有一个漫长的旅程。
“西方几百年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只走了几十年。信用这个事,时间是刚性的,需要慢慢积累”,范晓忻称,除了时间上对数据积累,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西方的违约成本,太高。
他举例称,你开一家公司,如果欠了银行20万美金,那以后你就坐不了飞机、出不了国,几乎驱逐了金融圈,寸步难行。
“西方的征信体系,除了个人信用、商业信用,更重要的,是背后的社会信用和司法信用”,范晓忻称,所谓社会信用,就是政府眼中的信用值,司法信用,就是制度和法律的约束力。
为了20万,你可能要付出200万的代价,这个时候,才能治标治本。
大数据征信,确实能缓解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控之痛。
但却不是这个行业的救世主。
恐怕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技术上。
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除了刚性的时间,还需制度的推力。
注:本文摘自同花顺名家频道-一本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