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网上随意公开售卖 "大数据"当幌子也违法

最近一段时间,清华老师被骗1700余万元、准大学生徐玉玉被骗学费后伤心过度离世等诈骗案件频发,而骗子从哪里获得如此精准的个人信息,成为很多市民关注的焦点。记者日前调查发现,在社交网站、数据交易平台上,贩售个人信息的情景仍随处可见,1毛钱甚至可以买到10条含有手机号码、详细地址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网上公开卖

通过公开搜索“一手数据”“一手资料”等关键词,记者在网上找到了多个聊天群。其中不少群名称就为“数据信息买卖”“学生、业主、车主数据信息交易”,这些让人一目了然的关键词即在群公告内展示。有些相对隐晦的,则标榜做“一手资料转让交易”,其实就是包含隐私信息的个人信息数据,涵盖股民、学生、老师、业主等各个领域。

记者联系了其中一个卖家,其备注上写着“销售业主资料”。当听到想购买“学生信息”时,卖家立刻推销起来:“每条学生信息包括姓名、地址、电话、证件、学校、班级、家长名称和家长手机,地区可选。”

不止这家店,记者随后联系的多个卖家也纷纷表示,他们可以分地区、年龄提供所需要的个人资料。以学生数据为例,学生们的入学时间、身份证号、父母姓名应有尽有。更可怕的是,这些卖家还号称提供长期服务。也就是说,卖家一有“新货”,就会及时通知买家。

令人咋舌的是,这些个人信息的价格往往超乎想象的低。询问多个卖家,单价一般在1毛钱以下,且“量多优惠”。据销售“业主资料”的卖家介绍,2000条学生信息卖100元,而10万条信息卖1200元,相当于10条学生信息只卖1毛2。

记者付款100元购买了2000个北京市民信息后,随机抽取了一些名单中的人员并拨打其电话以确认真伪。接通电话后,大多数信息被卖的人都震惊地发现,他们的姓名、地址等信息已经被人准确掌握,还卖到了他人手中。

狡猾卖家玩起“骗中骗”

在大多数信息倒卖链条中,这些被贩卖出去的个人隐私信息,往往被用于含有骚扰性质的“精准推广”,或者干脆用于诈骗。不过,当有人想通过非法购买个人隐私来进行推销、骚扰甚至行骗时,没准“偷鸡不成蚀把米”,遭遇信息贩子们的“骗中骗”。

当记者尝试从一位贩子处购买“北京地区学生信息”时,不少卖家都表示由于避免提前泄露的问题,不能提供“示例数据”。也就是说,想要大批量购买,只能先购买少量数据来“试试水”,并且需要“先款后货”。买家通过支付宝、微信等方式支付后,卖家再通过QQ发送包含个人信息的表格。

当记者付款购买一份“北京高中学生信息”后,打开收到的信息内容,在拨打第一个“学生”电话求证真伪时发现,对方竟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根本就不是高中生。此后记者拨打表格中的多个电话确认时发现,尽管包含了大量北京市民的隐私信息,信息贩子发来的信息与购买前约定的信息严重不符。

另外,在一个打着“大数据交易平台”噱头的网站上,兜售着一份“全国最全数千万企业名录”。为了让买家放心,这个平台还很“贴心”地给出10个“示例数据”。记者实证后发现,里面的手机号有的已停机,有的是空号。

“大数据”当幌子也违法

卖家手中那些详尽又便宜的信息,究竟是从哪里获取到的呢?当记者质疑一位信息贩子所卖信息的来源与真实性时,一卖家表示,他们是通过“内部渠道”获得的,绝对靠谱,但具体渠道则不愿细谈。此外,也有信息贩子透露,他们手中的学生信息是通过“入侵教育局网站”获得的。

而在那家以“大数据交易平台”为噱头售卖个人信息的网站上,页面上标示称:平台上出售的数据皆是平台从租房、二手物品转让等生活网站上采集所得,保证数据有效。该网站还自称,“该数据来源于自行收集整理,无版权争议。”

事实上,这种以“大数据”为幌子卖数据的信息贩子们,只是给违法行为披上了高科技的假外衣。

“含有个人信息唯一识别码的信息,比如手机号码、身份证号,一旦未经本人允许被收集、贩卖,就侵犯了个人信息安全。不管你是在公开网站上收集,还是通过技术手段抓取到的这些信息。”中关村大数据交易联盟秘书长、数海科技创始人秦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