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3月1日报道: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今年北京市将在22家市属大医院全部实施非急诊全面预约。到今年年底前,这22家大医院将全部取消现场放号。届时除急诊外,市属大医院窗口不再提供非急诊挂号服务。市医管局表示,取消现场放号,推行需要实名制的预约挂号,这样做不仅有效打击了号贩子而且把我市的智能医疗推向了一个新境界。
智能医疗英文简称WIT120,是最近兴起的专有医疗名词,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在中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智能医疗正在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近两年来,智能手机、移动医疗开启了很多新的创业机会、应用场景,各类新玩家争相涌入,主要分为面向医院、医生的B2B模式和直接面向用户的B2C模式,前者以为专业人士提供医学知识为主,后者则是"自查+问诊"类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应用。智慧医院应用的问世对大众来说不仅能简化就医流程、降低医疗费用,更能增加被医生重视的感受;对医生来说,不仅能减少劳动时间,还能提高患者管理质量、提高诊治水平,在不断学习中得到患者认可;对医院来说,能更直接的了解患者需求,为患者服务,同时提高服务满意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在医疗数字化的过程中,医院成了大数据产生的重要来源,病历、影像、远程医疗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
邬贺铨院士曾表示,“大数据的应用首当其冲的就是智能医疗。” 可以具体可应用在临床诊断、远程监控、药品研发、防止医疗诈骗等各个方面。
大数据下的智能医疗,首先是对病人的数据分析,精准地分析病人的体征、治疗费用和疗效数据,可避免过度治疗、避免副作用较为明显的治疗。通过进一步比较各种治疗措施的效果,医生可更好地确定临床最有效、效益最好的治疗方法。其次体现在临床决策系统。通过将医生处方和医疗专家库医学指导比较,系统可提醒医生避免出错,如药品不良反应、过度使用抗生素等,帮助医生降低医疗风险。最后是可以让临床医疗数据更加透明。通过告诉病人多种不同的医疗方案,病人可以自己选择治疗方案。
大数据还可用于公共健康监控。公共卫生部门可对覆盖全国的电子病历数据及社区居民的医疗数据进行分析,可用于流行病、慢性病调查、趋势分析和预警,为进一步制定防治、干预计划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另外,通过提供准确、及时的公众健康咨询,公众健康风险意识大幅度提高,居民感染传染病的风险降低,医疗索赔支出减少。
高效、高质量和可负担的智能医疗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医疗质量,更可以有效阻止医疗费用的攀升。智能医疗使从业医生能够搜索、分析和引用大量科学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诊断,同时还可以使医生、医疗研究人员、药物供应商、保险公司等整个医疗生态圈的每一个群体受益。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建起医疗信息整合平台,将医院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医疗信息和资源可以共享和交换,跨医疗机构也可以进行在线预约和双向转诊,这使得"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居民就诊就医模式成为现实,从而大幅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