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报道:虽然大数据已经说了两三年,也听了两三年,但是阿里云大数据事业部资深总监徐常亮认为,2016年,才是万亿大数据产业元年。
“束缚大数据的技术瓶颈已经被完全打破,数据将从企业的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中心,2016年我们将迎来大数据应用的全面落地。”徐常亮说。
应用落地
“人人都在谈论大数据,却只有极少数人才会应用大数据。”徐常亮吐槽。
大数据过去两三年面临的尴尬,就是不接地气,不过,2016年,这种窘境将彻底改变,大数据从空洞的理论落地为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这个结论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论证:
第一,技术层面。Alliance Development Group分析师David Sullivan表示,以阿里巴巴为典型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正在自己的商业场景中大规模使用数据技术,技术上与硅谷几乎没有差距。
去年,阿里云曾经刷新了一项世界纪录。在由数据库之父Jim Gray创办的排序基准评估竞赛Sort Benchmark中,阿里云把100TB数据的排序时间缩短到了377秒,打破了此前由雅虎、微软、斯坦福大学等公司与机构保持的纪录。
第二,成本层面。
阿里云的大数据平台也把数据技术的使用成本拉到一个新的时代。“数据分析和预测的成本将降至原有的10%,数据技术将变成普惠的技术能力,企业可以跨过技术和资金的障碍,真正从数据中掘金。”阿里云大数据事业部资深总监徐常亮表示。
第三,广泛应用。
在1月20日的云栖大会上海峰会上,阿里云的奠基人、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王坚博士说,互联网、数据和计算就像人类历史上三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望远镜、显微镜和雷达的发明,让人类看见了原来看不见的世界。“望远镜、显微镜、雷达是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积累下来的,但是今天我们很幸运地同时拥有互联网、数据和计算。”
未来,数据就像土地、石油、煤一样,将成为DT时代的生产资料,所以,王坚号召在场的每一人学习小岗村的农民,做互联网时代地球村的“数据农民”。
仅以阿里云为例,其服务对象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政府部门、气象部门,影视制作机构等等,覆盖了各行各业。
其中,对于数据安全性和精密度要求最高的莫过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截止到目前为止,阿里金融云作为国内金融领域的首个云服务平台,已经服务了超过1500家金融机构。
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则是气象部门,目前阿里云的服务对象既包括中国气象局,也包括墨迹天气这样的移动端app。后者借助阿里云的大数据平台数加,满足4亿用户每天 5 亿次的个性化天气查询需求。 在试用了阿里云的服务后,墨迹天气的整体存储和计算成本降低了70%。
其实,阿里云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有企业公司,甚至还有政府部门,比如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在阿里云的帮助下,能够预测出未来1小时内的路况,准确率稳定在91%以上。要知道,浙江全省的高速公路长达1300公里,但是阿里云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在20分钟完成历史数据分析,10秒钟完成实时数据分析。
让人诧异的是,甚至马拉松也离不开云计算的服务。1月2日举行的2016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上,一款叫做“阿甘跑步”的运动社交APP联手深圳一家心电医疗设备供应商,借助阿里云大数据平台面向跑马爱好者推出”安心跑”服务,可以对跑步人员的心跳状况实时回传,可以及时识别,重点关注危险跑步者,在心脏出现问题时及时抢救。
大数据甚至能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发挥作用,比如弘泰水利在阿里云的帮助下,实现大数据治水。
弘泰水利为宁波市研发的城市动态洪水风险图,可以看到全市各个水库的运行情况;台风来临,城市各个区域的降雨量直观呈现,包括市内积水深度、淹没时间等。仅需要2分钟就可以计算出宁波主城区任意一100*100米地区的洪水淹没情况。在去年“灿鸿”台风期间,这一系统得到成功应用,洪水计算结果与实际对比误差在10%以下。
一个个鲜活的应用案例说明,大数据已经从空洞的概念,升级为了可以落地的服务能力。
总之,技术上的赶超、成本的不断降低,各行各业应用的逐渐落地,这三大条件齐备,标志着2016年成为了中国的大数据元年。
如何抢食万亿大蛋糕
那么,即将从2016年起航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到底有多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