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3月3日报道:“前几天还在吃十几块钱一斤的猪肉呢,过两天就降了几块钱了,再过些日子,价格就又回来了,大家想下,我们是不是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
3月2日,北京,全国政协委员、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说出了这样一段话。这是他此次两会提案中一个内容,关于农业大数据的相关问题。
他认为,政府重视、行业龙头参与,让农业与大数据相结合,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可以提前预测农业产量,使农业的生产更具计划性,也就是说,通过有序的农业生产行为,猪肉“此起彼伏”的价格乱象可能将不再出现。
生产需求不匹配 智慧农业成未来关键词
“我们现在做农产品太过分散,种多少水稻,种多少玉米,养多少鱼,养多少猪,都没有具体的规划,经常会看到一会儿多了一会儿少了,最常看到的就是猪肉的价格。所以,这中间可能存在着什么问题。”在刘汉元看来,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宏观经济自身在变,行业参与者过于零星;另一方面,也是行业生产数据和未来需求数据在市场条件下的匹配关系没有办法去界定。
在提案中,刘汉元写道: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确定了大数据发展的国家顶层设计,大数据与农林牧渔等传统行业的结合已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近期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也多次提到“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的问题。可以说,“智慧农业”已经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词。因此,让大数据这个“现代工具”充分发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已变得至关重要,刻不容缓。
大数据预测产量 农业生产更具计划性
刘汉元举了个例子,一个产品去年消费了两百万吨,价格中等偏上,但根据大数据统计出来的今年这个产品的产量预计可能达到两百二十万吨,这就可以给整个行业一个预警,今年的产量已经增加了10%,不适合再增加产量了。
其实,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作为全球农业大国的中国,不仅仅可以解决农业生产信息、消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大数据时代,不仅可以通过建立综合的数据平台调控农业生产,还可以记录分析农业种养过程、流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通过数据分析,制定一系列调控和管理措施,使农业高效有序发展。
“现在大家都在做互联网+,试想一下,我们是不是可以打造这样一个行业数据平台,到一定条件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达到在市场条件下的计划生产。”刘汉元希望,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大数据平台,依托农业大数据提供服务与信息支持,建立数据采集、共享、分析和使用机制,通过政府重视、行业龙头的参与,能够让农业、农民、农村尽快享受到互联网+的的福利,让农业生产更具计划性。
关注清洁能源产业 加快建设中西部新能源基地
其实,除了关于农业大数据的提案,刘汉元还针对当前宏观经济新常态、能源革命、光伏产业发展、高端钢材研发等方面,均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甚至,还针对不久之前发生的医院“号贩子”事件,提出了关于分级诊疗的思考和提案。
不过,说到刘汉元最关心的话题,就不得不提到“新能源产业”。这已经是他连续8年关注新能源产业的问题了。甚至,在3月2日,面对记者,他还提出了这样的论断——“全球能源革命序幕正式拉开,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已经破题”。
2015年底,史上首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协定《巴黎协定》,经过近200个缔约方的一致通过,标志着全球气候新秩序开启了崭新的起点。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能源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人类未来发展的首要问题。”刘汉元认为,作为全球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仍占据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地位,如不尽早实现能源消费方式和结构调整,只会面临更大能源需求压力,更严重的生态环境损害。
新能源有何优势?刘汉元给出了一组数据。
光伏新能源所有的发电生产设备,从沙子、硅片等等,到最后的成品,所耗费的所有能源,在3-6个月内就能全部回收回。这样的设备可以连续工作25年,而即便到了25年之后,设备产能还可达到初始运转效率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