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选角、票房预测,大数据如何改变中国电影?

这些都是电影行业基于大数据的常规应用,数据有了,相信人们会从中挖掘出更多『宝藏』,产生许多我们见所未见、意想不到的创新应用。

大数据对于中国电影生态有着重大价值

互联网给中国电影产业插上翅膀,腾飞了一次,也给中国电影打好了数据基础。接下来大数据会继互联网之后,再一次帮助中国电影腾飞。大数据对于电影生态不同环节而言,都有着巨大的价值:

1、 对政府决策:基于大数据进行科学决策

不论是交通还是卫生还是教育,诸多领域政府部门都讲究科学决策,一个重要依据便是数据。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借助于大数据做决策,例如交通规划开始重视交通大数据了。电影主管部门未来或许会更多利用电影大数据尤其是票房大数据去进行顶层设计,在电影进口政策等方面参考大数据结果,开始尝试利用百度电影大数据等工具。

2、 对投资者:提高资本效率,烂片将更少

电影行业进入黄金时代,自然会吸引许多资本进入。投资者选择投资哪种类型电影、选择投资哪个创作团队、选择投资哪一个IP,这些在过去都是凭感觉和经验。有了大数据之后,投资人清晰地知道哪些IP更受欢迎,哪些创作团队更有潜力,哪种类型电影更迎合当下趋势,进而做出更加精准的投资决策,避免资本涌入到一些没潜力的团队或IP进而造成浪费。这对于整合电影行业而言无疑是起到了提升资本效率的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电影投资者越来越多是互联网玩家,BAT、乐视等内容巨头都开始投资电影。2015年上映的《消失的凶手》就是由乐视影业、百度糯米和淘宝电影联合投资,并建立了实验室,通过大数据做的投资决策,以及精准营销等环节。

3、 对创作者:不再闭门造车,知道为谁做电影

有一句话是:未来所有创意产业都是数据产业。创意这一本身感性的事情,正在变得更加理性,科技、数据都被应用进来。电影创作者有了大数据参考,知道市场和用户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进而有针对性地创造,而不是闭门造车,避免过去许多导演的自high型创作,做出了自以为很牛逼的作品却曲高和寡。 “过去主要是考虑如何把作品内容做的更好看、更艺术化,但现在创作需要对受众群体进行研究,要考虑市场和数据。”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在2015年百度世界说过这样的观点印证了电影创作者拥抱大数据的趋势。电影是一个长尾市场,利用大数据,面向特定用户群做好作品的几率更大。

4、对发行方:节省每一颗子弹,快速找到观众

电影创作完成之后,要分发到更多观众,这是宣发环节做的事情。未来没有票房的电影不会是好电影,在专业化互联网营销手段的支持下,就连贾樟柯的《山河故人》都能拿到3000万票房。过去为什么贾樟柯电影票房不好?不是因为拍得不好,不是因为文艺片太窄众,而是没有匹配到对应的受众,说白了,电影宣发没做好。有了大数据之后,电影宣发可精准地瞄准受众,而且比过去铺天盖地做广告成本可能还更低。《我的少女时代》、《万万没想到》、《寻龙诀》、《老炮儿》、《小门神》等多部影片都熟稔应用了互联网营销,与百度糯米等开展大数据合作,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5、对观众:省钱省时间,只看好电影

大数据帮助电影管理房更科学决策、帮助投资者投资更好的电影、帮助创作者创作好作品、帮助发行方降低成本,最终实际上已给观众带来实惠。大数据还能基于口碑等大数据给观众更好的电影推荐,避免观众被水军误导浪费金钱和时间。总之,大数据帮助观众享受更适合自己的好电影。

中国电影产业在2015年尝到了大数据的甜头之后,2016年必将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所有电影、电影产业各个角色,都会用好大数据这一工具。继互联网之后,大数据帮助中国电影再一次腾飞,成为中国电影的“二级火箭”已成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