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2月22日报道:今天是正月十四,春节气氛渐散。曾经的春节团聚,一家人围坐一起嘘寒问暖,谈尽一年的酸甜苦辣;进入当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却各自低头看着手机,交流的话题,也变成谁抢了多少红包。
为了抢红包,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建了群,见面没话题的老邻居建了群,通过微信红包,通过互联网,又聚到一起。但离开了互联网,离开了红包,又形同陌路。互联网和红包到底是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还是更远了?真的是一个难以判断的问题。
其实,不管信息交流工具如何变化,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感情并不会改变。不管是把压岁钱包在信封里,还是装在微信零钱里,都寄托着我们对其他人的挂念,这种挂念,超越时间和距离。
所以,有的时候,耐心教会家中老人如何用微信,比发给他们红包更有意义。
2月16日,微信官方突然宣布,3月1日起将对微信的零钱提现进行收费。此举一出,议论纷纷,很多人此时的零钱余额,还多是春节抢的红包。
春节抢红包,从2014年至今,已有两年时间。人们在走亲访友时也不忘低头看手机,互发红包,互抢红包。举目望去,红包的广告鳞次栉比。电视里的春晚也带着亿万观众一起抢红包。一些人似乎已经到了“悠悠万事,红包为大”的程度。
喧嚣过后,作为推手的几家互联网公司争相晒出自己的数据。
腾讯称,大年三十当日微信红包的参与人数达到4.2亿人,收发总量达80.8亿个;QQ红包的总用户数为3.08亿;支付宝则宣布,在央视春晚投放出8亿元支付宝红包,支付宝“咻一咻”互动平台总参与次数达到3245亿次……
这些数据对国人有什么意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留下什么启示?
微信红包创意来自压岁钱
红包的背后推手是目前在中国风头正劲的几家互联网公司。其中争夺最为激烈的是支付宝与微信,他们背后是阿里巴巴和腾讯。
阿里巴巴的优势在于支付,腾讯的优势在于社交。双方均想扬长避短,攻击对方的核心优势。
一位见证者说,这几乎就是短兵相接的战斗。双方都互相借力,又互相防范。今年,支付宝推出了裂变式的红包,意图来打通社交链条。而微信则用“毛玻璃”的功能来继续绑定用户的银行卡。你来一招我回一式,竞争惨烈。
不妨回顾一下红包大战历史。战斗打响在2014年春节期间,被马云称为“偷袭珍珠港”的微信红包2014年春节期间在微信朋友圈突然爆发——
腾讯工作人员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中国人的红包习俗与压岁钱息息相关。清人《燕京岁时记》写,“用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称作压岁钱。”古时给孩子压岁钱的形式有彩绳穿钱,也有红纸包钱,有避凶趋吉的祝福之意。
腾讯旗下的财付通部门在此思路下发明了手机红包,只要你是微信用户,同时把微信和银行卡绑定起来,就可以参与抢红包和发红包。
于是一夜之间,腾讯利用其社交优势,通过鼓励朋友之间发红包绑定了无数用户的银行卡——而这是支付宝用了几年才做到的事。
实际上,支付宝比微信更早发明了红包,支付宝钱包里的红包由于缺乏社交功能,因此只局限在内部工作人员互相发放。而微信基于熟人圈的社交功能让微信红包大热。
对于当年微信红包意外大热,马云在阿里巴巴开发的社交工具“来往”上表示,腾讯的“微信红包”如同“珍珠港偷袭”,计划和执行完美,让阿里巴巴教训深刻。
从单纯工具到拓展平台
打红包大战,两家各有目的。腾讯财付通一直拼命想在支付领域超越支付宝。而支付宝想的却是如何完成从支付工具到平台的转型。
社交是支付宝想要补足的短板。因此2016年的红包之争,背后更多是社交关系链之争。而为了补齐社交短板,红包是支付宝不得不紧紧抓住的机会。2016年开始,支付宝频繁以各种礼包、红包的形式,让用户把关系链引入支付宝平台。
利用这一契机,支付宝今年努力补足社交短板。1月23日开始,支付宝连续19天派发可裂变的商家礼包,鼓励用户将礼包发送给好友实现裂变。5天后,支付宝又使出了大招——福卡上线,用户只要从手机联系人中添加10位为支付宝好友,就能获得3张福卡。虽然其效果各方评价不一,但其对社交的进取心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