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6亿美金背后:商汤加速裂变

商汤尝试用另外一条路径来统一思想——赋能百业。一边紧贴行业需求往前走,一边摸索。

但对一家成立不到四年的创业公司而言,最先遇到的一个尴尬现实是:在它试图进入的各大行业中,有些早有传统巨头前辈盘踞。

比如手机行业,传统视觉公司已与手机厂商建立了成熟的合作关系。后入局者需要拿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来。

小米手机的需求之一是宝宝相册——手机壁纸切换时,自动从相册里挑出自家宝宝的所有照片,轮流替换。这是人脸聚类。与人脸识别的“一对一比对”不同,人脸聚类要在上千张照片中汇聚出同一个人的相片。理解需求后,研究端、工程端一起开发,最后拿出了小米愿意买单的产品。

从人脸聚类开始,商汤已与OPPO签订全方位战略合作,打造以商汤科技SenseAR平台为引擎的OPPOAR开发者平台,推动AR在手机端的应用和普及。

除了这几个成规模的行业之外,商汤还在拓展新行业,比如智慧医疗、机器人、遥感、金融大数据分析等领域。

初创企业怎么能顾及这么多行业?带领商务团队的副总裁柳钢说,先要做好优先排序。

他还认为,“T”字形框架更适合自家公司:比如说在安防行业,做完一个项目,再做下一个项目时,需从同类业务提取出共性模式,积累出一套囊括这个行业70%~80%的共性方案,这能大幅提升效率。这就是“T”字的那一横,打造水平产品矩阵。

甚至不同行业之间,也能提炼出技术通用性。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安防市场“抓坏人”的技术,同样能用来“抓好人”,比如说新零售。2017年8月,苏宁第一家无人店“苏宁体育Biu”开业。

火热的无人零售店,关键技术之一是人脸识别。

苏宁无人店“苏宁体育Biu”

图为苏宁无人店“苏宁体育Biu”。摄影/王海森

顾客从入店到结账付款,仅需最初的一个“刷脸”步骤。“你会发现,这里面很多关键技术,跟我们已具备的安防识别技术有很大的通用性。”

在“T”字的那一横之上,围绕各垂直细分领域,“要往前再多走半步”。这就是行业的纵深理解。比如在互联网行业中,人脸识别技术之上,加上增强现实技术。

有时候,这多走的半步不光是技术,还可能是商业。

在直播平台,广告商资源已放到商汤平台上。商汤、直播平台和第三方广告供应商能搭建起一个生态,在直播过程中更好地植入广告。再比如,网吧或酒店,刷脸身份认证前后需要几秒钟,把广告资源投入到线下,在这个刷脸机上投放出来,又会生产出额外价值。

在这种思路之下,商汤尝试在网吧免费推广身份核验机,后续广告费分成,也能更快地打开一个市场。

“当做得行业越多,行业之间形成交叉成熟效应,机会就越多。”商汤联合创始人杨帆说,这种考量下,如果进军一个新行业市场,不会带来太多额外成本,也不会导致资源过度分散。

商汤同时还在使用和完善自动化工具链。“高生产力工具代表着创新速度和能力,实现有限人员带来足够大的增长。”

但市场前景仍有瓶颈。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落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课题,这是一个迭代和渐进的过程。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AI视觉识别类技术公司的落地市场有一个大致估算,他们认为安防的盘子最大。从2016年到2020年这5年,将保持90%的年复合增速。但在其他行业,还很难再现一个全面开花的盛况。

在这种背景下,商汤已把眼光投向海外,摸索更广泛的边际。

海外开局之战

2015年一个学术年会上,汤晓鸥和徐立遇到了劳世竑.劳世竑也是计算机视觉的一位重量级专家,上世纪80年代公派到日本留学,时任日本欧姆龙人脸视觉组技术负责人。

三人聊到创业中的商汤,都认为中国人工智能的研发水平有一天可能超越日本,坚信这是“创业的好时机”。

汤晓鸥很快向劳世竑发出了邀请。2016年1月,商汤日本公司成立,团队基本由当地研究人员和工程人员组成。

这是商汤创立的第二年。当大部分企业沉浸在本地业务时,新一代科技初创企业,开始更早地考虑出海战略。这与今天唯快不破、迫切要在窗口期内获取更大版图的竞争态势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