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万宏源的分析认为,大数据技术作为未来10年主要的互联网新技术之一,到2025年有望撬动万亿元级GDP。
规模过百亿还只是起步
专家认为,在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超过百亿元只是刚刚起步。目前,全国多地争相搭建交易平台,交易市场风生水起。
2014年2月,北京数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等70多家企业,共同发起建立“中关村大数据交易产业联盟”,并筹建起“中关村数海大数据平台”,平台包括电信、餐饮、建筑工程、医疗保险、社交沟通、视频在线、股票基金等数十类数据源,为政府、企业用户提供数据出售、购买服务等。目前平台注册企业已达2000多家,以互联网公司、科研机构居多,累计交易已达24亿次,交易额7000多万元。
北京数海科技有限公司还与国家统计局、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经信委、北京软交所等部门合作,先后启动建设“首都科技大数据平台”“北京市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与工信部、多地方政府签订协议,在重庆、安徽、河北等地建设大数据交易市场。
成立于2014年4月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到2015年底交易额累计达到6100万元,以大数据引领的贵州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以上,交易品种包括政府、医疗、金融、企业大数据等30多个品种,其中50%集中在金融领域,10%为交通数据。交易所会员包括中国联通、京东、腾讯、余额宝、华为、中兴等300多家企业。
各地政府、企业也在加紧建设大数据交易平台。2015年,武汉先后成立了3家大数据交易平台,陕西省大数据交易所也在西安揭牌成立。上海、江苏、浙江等地都在积极筹建大数据交易平台。
“高热”之下有“冰点”
盘点当下的高热词,“大数据”是其中之一。但业内专家担忧,“高热”下掩盖着“冰点”,这些“冰点”将阻碍刚刚起步的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健康成长。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数据委员会会长车品觉认为,目前,大数据行业最突出的问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移动互联网、电商等是“重用”大数据的重点领域,而大部分传统企业对此却缺乏意识,甚至还不清楚如何利用数据。
同时,大数据应用的深度也远远不够。“国内的不少企业仅是利用大数据模型做营销方案,而像谷歌、亚马逊等国际知名企业,已将大数据思维全面融入公司管理。”车品觉说。
找不到数据则是数据应用企业面临的普遍困扰。海尔家电产业集团营销总经理宋照伟直言,海尔希望获知用户的多维度行为习惯,但能够掌握的信息渠道仍然狭窄,信息量不够理想。
“拿走数据的多,贡献数据的少。”王叁寿表示,不少企业以保护商业机密或节省数据整理成本等为理由,不愿意交易自身数据,直接导致交易所的数据量不够丰富。
商业数据“割据”,政府数据“孤立”也是一大“冰点”。以阿里巴巴旗下的“芝麻信用”为例,其评分依据的数据只来自支付宝平台,本身公信力有限,而其他企业希望能利用支付宝相关数据时,又很难获得。
同样,政府数据公开程度也非常有限。比如,银行在为客户办理信贷业务时,只能查到其在当地的工商信息,无法获知其在外地的情况。
此外,对于个人数据隐私保护、数据权属、政府数据公开等问题,目前尚无明确的规定。因此,纠纷时有发生。以朱烨诉百度侵权案为例,2015年,网民朱烨发现自己用百度搜索关键词后会收到相关广告推送,因此将百度以侵犯隐私权为由告上法庭。法院一审认定百度侵犯朱烨隐私权,但二审却撤销一审判决。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研究员朱巍表示,两级法院给出截然相反的判决,说明法律界对此类新情况认识不一致。
三大“缺陷”待弥补
专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并认为这是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必须加快弥补的三大基础性“缺陷”。
一是产业信息化尚未完成。IBM大中华区大数据与分析部数据分析产品线主管洪建勋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大量客户还停留在将80%的时间用在数据获取上,还缺乏系统化整理,更谈不上“商务智能”应用了。这和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有直接关系。
洪建勋介绍,兴于上世纪末发达国家的“商务智能”管理,即“用数据说话”,这种管理方式的普及大大提升了信息化意识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