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4月27日报道,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大数据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现如今大数据技术早已渗透到金融、通讯等行业以及生物学、物理学等领域。大数据在容量、多样性和高增速方面的爆炸式增长全面考验着现代企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与此同时也为各个行业带来了准确洞察市场行为的机会。迄今为止大数据技术与产品有哪些创新,工业大数据应用面临哪些挑战,金融行业大数据应用现状如何等。围绕这一系列问题,4月27日至28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2016大数据产业峰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
在27日下午”大数据与城市交通“的分论坛中来自北京市交通委交通行业节能减排中心刘莹女士为我们讲述了交通节能减排智能化分析技术及北京市实践。
北京市交通委交通行业节能减排中心刘莹
以下是刘莹演讲实录:
刘莹:大家下午好地很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北京交通在节能减排方面这两年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这两年,特别是我们进入到了“十二五”时期,大家特别有体会,我们北京交通人感受非常深,进入到2012年,随着空气质量恶化,我们交通节能减排压力越来大,而且直接感受也越来越深,一个客观事实就是我们在交通,在“十二五”期间直接受到了发展部门和环保部门对汽车排放和能耗进行了非常直接的定量性目标的考核,这个是我们北京和全国其他城市面临的压力不太一样。在这样的压力情况下,大家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数据,像我们的环保部门和交通排放在20%到40%左右是最主要的来源是PM2.5,北京的指数是31.1%,像我们统计部门和发展部门是交通统计能耗,是航空和社会交通能耗占比20%,这个也是在社会上占比非常多。但是我们非常尴尬的一点就是我们交通系统自己说不清楚,在2010年的时候,别人给我们制定目标的时候我们自己划了一个问号,这个数据到底对交通委意味着深,我们怎么制定决策跟大的宏观背景挂钩,这个是我们当时面临很忐忑的一个点,这是我们当时2010年面临非常尴尬的现象。
我们由于这些数据的不掌握,以至于我们在制定我们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以及我们在用这些我们要治理的这些问题去争取我们的发展机会和我们治理机制的时候,处于一个非常大的劣势,这个是非常大的客观困难。
在这点对于我们交通节能减排与建筑、工业等领域至少存在5到410年的差距,我们感觉到实际差距就是数据能力,体现在高水平统计监测能力的缺失,稻城工业和建筑已经进入到精细化计量和实时化进行分析的用它来进行节能减排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下它就有很强的预测、治理,以及把这些定量化的数据分析转化为政策的能力。而我们交通在这方面的缺失,虽然我们是主要的排放污染源,大家都认为是这样,但是实际上90%以上的政策和治理基金都投入到工业和建筑,我们说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儿,我们可能能拿出很多数据展示一下,但是到了宏观决策这个层面,到了跟发改委和环保部门争取我们数据的时候他们对这方面是不认可的。从这个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里面我们对它进行了一个系统分析,这种层面分为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从宏观层面无论是国际要求还是自身发展需求,比如说绿色节能发展目标,我们的责任也好,紧箍咒也好,是强压到必须你要自己了解你的需求,还有绿色导向交通规划等等;中观还有很多车辆结构调整,像新能源车这两年是层面这一块;微观这方面是环保效果都需要精细化的监测体系的支持,所以这方面需求其实不需要别的部门的压力,我们自身也有这方面的需求。
但是从城市看对国内外交通城市发展的实践,我自己看,包括国外我们学习了很多经验,这方面他们也积累的不是特别好,第一个就是大数据解决宏观决策的层面,我个人观点,大数据应用非常多,但是真正能上升服务到我们交通监测指标很少,交通指数是一个,真正从微观数据到宏观决策的提升。也就是说你这个指标能写到我们“十三五”发展规划上面去,这个是很少,我们做了很多分析但是服务不了宏观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