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副总裁李大学:以用户为中心把大数据玩小

20

电商平台由于承载大量用户数据和交互行为,往往是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重度用户,诸如国外的亚马逊和国内的阿里巴巴都在这方面不吝投入。

  京东自然也不例外。在京东创始人、CEO刘强东屡屡提及的“倒三角”战略中,财务、物流和技术三大核心系统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不过,在京东的自建物流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用户体验在消费者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居于幕后的技术体系,并不容易直接让用户感知。对此,京东自身过往亦着墨不多。

  “京东技术体系的特点就是涵盖电商全流程、全价值链,这是与很多厂商不一样的地方。”11月27日,京东集团副总裁李大学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部分财务系统之外,京东从前端的交易系统到供应链,到仓储、配送、客服以及售后等的技术支撑体系,全部由自己研发,“这样全流程数据的积累,也是京东大数据区别于其他厂商的地方”。

  李大学对记者表示,其2008年刚加入京东时,技术团队仅有30多人,现在短短几年已经发展到4000多人的队伍,其中负责大数据部分的团队有300多人。

  “基于大数据对客户情绪的判断,京东甚至可以把不同情绪的客户自动接入到擅长处理相对应情绪的客服。”李大学说。

  要把大数据玩小

  《21世纪》:外界对京东物流的覆盖、速度和服务印象比较深刻,相对而言对京东技术板块了解不多。是不愿意说,还是没什么可说?

  李大学:京东送货速度快,给用户很好的体验,再加上正品,买东西放心,没假货,发展速度特别快。

  至于技术,我们确实说得不多,这和老刘(刘强东)的习惯有关系,我们愿意做一个务实的企业。我们的技术人员也更愿意用事实和结果来说话。

  其实物流,背后也是技术。我们双11前上线的亚洲一号,处理量很厉害,里面很多自动化设备的流程就是靠技术系统实现,包括拣货的路径、货品暂存区域等,通过大数据的使用可以大大提升库房的效率。这就是技术。今天我们谈大数据,其实京东在大数据方面有很多目标和战略,我认为其中不少在业界是比较超前的。

  《21世纪》:京东的整个技术架构是怎样的?大数据在其中处于什么位置?

  李大学:现在京东技术团队4000多人,大概有300多人在负责整个大数据的平台,以及大数据的一些创新。

  从技术架构来看,最底层是基础设施,就像电信运营商要铺光纤一样,我们也要网络和服务器,机柜4和机架等。这些基础的设施我们会用云的方式给它管理起来。

  再往上的话,就是我们的数据层,解决数据的存储、运输、加密,以及加工处理、挖掘。大数据的工作就在这一层。

  再上面我们叫API层,就是应用接口层。我们把功能、数据、接口等全部抽象成API,大家可以公用。一个团队可以共享很多知识产权,而且相互之间接口变简单了。比如说有三个部门,你的功能我要,我的功能你想调,怎么办?我们做一个API层,大家都可以写都可以调。

  第四层才是应用层,就是与用户交互的界面层了,有时候是APP程序,有时候是网站,他都是应用。

  《21世纪》:京东的数据有什么特征?

  李大学:讲大数据大家都知道四个V。其实,京东的数据最大特征还不是四个V,而是我们数据的价值链特别长。

  你到我网站上来看了什么东西,停留多长时间,看没看评论,有没有把他加入购物车,加入购物车买没买,每天看了几次,乃至买了以后的行为全部都有。然后下了订单到库房、配送的过程都有,数据链最完整。如果你有售后问题和返修问题,我也有数据。不像一些友商,就是一个网站,一个点击流。

  京东为什么敢做白条业务?因为我们有信息。所以京东数据的特征,就是一个“全”字。很多人谈大数据,一上来强调数据量大,其实我不认为量大是一个问题。

  我有一个观点,其实要把大数据玩小,不要整天强调大数据,但是根本落不了地。就像小时候写作文,不要写长篇大论,而是要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传统的大数据组织都是按照主题来,商品、订单、物流、广告都是不同的主题。这样是有缺陷的。我的理念是数据要按照用户来。每一个用户到京东,我都给你开一个数据银行,围绕着用户来存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