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设大数据分析办公室 推动精准扶贫

释疑

为什么审计“一查就准”?

审计发现问题的精准性让不少被审计单位折服。审计署昆明特派办一位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这源于大数据的运用。

关联分析各类数据

为什么审计人员能在短期内完成任务?这主要得益于审计署在大数据审计方面的不断探索创新。

以云南省为例,该省有73个国家级贫困县,加上集中连片地区15个,符合国家级贫困县政策的有88个。涉及的几百万条数据记录一条一条核实显然是不可能的,审计人员运用数据分析帮助云南省扶贫办做好“精准识别”,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了推进国家治理的作用。

审计先做数据分析后到现场

以某国有企业审计为例,净资产几万亿,职工上百万。如果采取传统的审计方式,“几百个人审计一年都审计不完”。而参与该项目审计的仅几十人,审计时间仅3个月。不过审计人员一点都不担心,因为在审计开始阶段甚至进点前都会先行做好前期数据分析的功课,为现场审计突出重点提供支撑。

大数据审计方式的利用,让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下降了,效率却提高了。新华社《瞭望》周刊曾对比2013年开展的政府性债务审计和1998年组织的全国粮食财务挂账的清理审计。2013年审计部门审计62215个政府部门和机构、7170个融资平台公司、68621个经费补助事业单位、2235个公用事业单位和14219个其他单位,涉及73万多个项目、超过245万笔债务,金额规模为万亿级,用了2个多月。而1998年,审计总金额2700多亿元,却动用了5.7万人耗时9个多月才完成。

审计署设大数据分析办公室

据北青报记者了解,审计署对大数据审计的探索其实早已开始。2012年全国社保基金审计是其中案例之一。

将各方面相关数据等统一到一个数据平台后,审计人员只要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操作,参保企业的相关信息就会在电脑屏幕上标示出来。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各部门单位在接受审计时,需要提供审计所需要的电子数据,其中包括财务和业务数据。在2012年的全国社保基金审计、2013年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2014年的全国土地出让收支审计以及2015年的重大政策跟踪审计等重要审计任务中,大数据分析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5年,审计署还成立了数据审计司专门开展数据分析工作。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长刘家义指出,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法宝。此前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也已将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和数字化审计平台提上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