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群体更易受骗,维护网络安全需多方协同
手机安全隐患频发、骗术升级,但我国网民网络安全意识依然比较淡薄。
《腾讯报告》显示,在注册不熟悉的网站或下载软件需签署用户信息保护和责任条款时,仅有14.87%的网民会仔细阅读个人信息保护相关内容,觉得合理才注册或下载。这相当于在个人账户“不锁门”的情况下,将个人信息主动泄露给不法分子。更令人担忧的是,55%网民遭遇网络诈骗后,只有一成用户主动报案,整体维权意识不足。
连接WiFi成为很多人上网首选,但来源不明的WiFi也可能造成个人信息、隐私暴露的风险。80%的网民会随意连接公共免费WiFi,接近四成的网民使用无密码WiFi进行网络支付。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用户每天有超过2亿次WiFi连接,有70万人次连接了风险WiFi。
谁更容易受到网络侵害?“90后小鲜肉”为主的青少年群体在互联网上比较活跃,网络安全基础技能、网络应用安全等意识又相对薄弱,是最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人群;而中老年群体(40岁以上人群)则是受网络诈骗影响较大的人群(占比近62%)。
不法分子的新骗术让经常接触网络的新生代群体也会中招。流氓软件伪装成足彩工具迷惑球迷、木马伪装成热门影视剧资源、节日攻略和“高考请客”短信等新招数,迷惑性较高。此外,网络攻击开始向系统漏洞、权限方向发展,造成的危害更大,影响更多用户网络安全。
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中消协律师团成员胡钢表示,除了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强化行业自律、加强处置外,还应该思考制定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他认为,虽然工信部门制定并颁布了多个网络信息安全的规定和办法,但立法层级相对较低,对一些网络安全违法行为界定不清晰,处罚力度不够,缺乏足够的威慑力。立法则可为网民筑造一道安全可依赖的保障。
近年来,智能硬件成为智能手机之后又一个爆发增长点。智能硬件已经从可穿戴设备延伸到衣食住行的多个领域,智能生活可能面临立体式的安全风险,IT产业界、互联网公司和管理部门要协同配合,维护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