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监控背后的大数据 超级潜力VS道德

监控数据的应用潜力巨大

比如对于一个商场,除了对安防的需求之外,对视频数据的二次挖掘,可以搜集顾客的性别、年龄、穿着信息,可以统计顾客的购物路径、停留模式、聚集热点,甚至可以二次或者多次回头率、到店周期等。这类似于网站访问分析,能为商场的优化提供基础数据。如果是连锁型企业,还能结合多店的数据,获得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数据。

同样放大到一个城市,每个街道的人流数据、车流数据都在其中,这些数据整体汇集起来,就是一个城市的人车分布图,静态的如不同区域人的特征、车的特征,动态的如人车的路径、停留模式,这对城市的规划和管理都极有价值。

如果再结合到时间线,从无数摄像头收集到的信息,还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变化,如同《大数据》里所言,甚至可以预测趋势,比如是否更多的店铺在新装修开张还是更多的歇业,是更多的饭店还是更多的服装店等,这些变化汇集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人口的变化、经济的趋势、潮流的趋势、自然环境的变化甚至人的快乐和紧张程度。

这不是天方夜谭,现在的技术已经完全做到。一方面高清摄像机的普及,视频信息质量更加优良;另一方面,智能分析的水平已经相当的高,对物品的识别和分离、对人脸的识别、对颜色文字数字的识别、对物体变化的分析甚至还有暴力行为的监测。

但要实现这种意义上的数据挖掘,需要进行大量元数据的记录,甚至是与监控目的无关的元数据,要多维度的进行分析,需要海量的数据汇集存储和超大规模的数据处理,最后还需要基于位置和时间的进行关联性分析整合,这巨大的资源和成本耗费是打开大数据之门的障碍。

技术和人性的冲突

一周前Google宣布,在有效的隐私保护机制完善之前,禁止Glass APP使用人脸识别功能。此前,Google 因为 Glass 的隐私政策曾经遭受过国会议员的质询,其中包括了面部识别是否会侵犯用户隐私、GoogleGlass 是否会收集用户信息、Google 如何保障用户数据等方面的问题。

视频监控也一样涉及隐私问题。视频监控中人脸识别的技术也已经相当成熟,如果存储够大、处理够强,在无数的云数据中进行人脸搜索同样可以产生非常多有意义的应用,比如搜索走失的小孩,未来只需要输入照片,就能大范围的进行智能搜索,这比靠人海战术有效的多。

但是这对隐私的侵犯是难以绕开的痛,国内在这方面的法规还是空白,例如之前微博爆出的“摸奶门”就是典型的公民隐私被侵犯的事件。在监管上亟待明确谁可以建摄像头、哪里可以建、数据怎样保存、怎样保障信息不外漏。

不过在现实中,摄像头的迅猛增长已经昭示,公民隐私还是让位于公共管理,但是随着视频监控云的形成和走向云存储,数据的威力越来越大,通过云数据,甚至可以描绘出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兴趣爱好,TA喜欢去哪些店铺,在哪里活动,服饰爱好如何,经常跟谁在一块儿……原本只有上帝能看到的,云都在看着你。

技术的进步总会带来新的挑战,未来睿智的人们必定会想出隐私的保护方法,只有你的授权才能查看你在视频里的存在,或者,我们的三观进化了,适应了技术的发展。

世界本来就是舞台,上帝正在云端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