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12月30日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9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会议指出,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
2014年3月,由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情况报告》中首次权威统计小微企业数据,截至2013年3月底,中国实有小微企业1169.87万家,占企业总数的77%;若将4436.29万户个体工商户视作微型企业纳入统计,则小微企业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所占比重达到94.15%。同时,小微企业解决了1.5亿人的就业问题,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国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
但是,对于小微企业来讲,成长的道路上却险阻重重,其中融资难问题是困扰小微企业发展最大的绊脚石。2014年6月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调研报告》指出,我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获得银行贷款的仅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贷款金额小于12%。小微企业并没有享受到跟他的地位所匹配的金融服务。
传统金融盈利模式困扰中国小微企业融资
一直以来,传统金融盈利模式是由于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单笔资金供给者为了节约比如搜索、议价、交易、监督等成本让银行作为自己投资的代理人,银行收取资金供给者委托代理成本,也就是银行的存贷款差额。存贷款的利率差也就是传统金融盈利模式的根基。但是,由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利率没有市场化,资金供给者只能获得固定的收益,为保证收益的稳定性、安全性,传统金融机构的重心就是控制贷款发放。所以传统金融贷款市场是卖方市场,其投资逻辑就是对资金需求者进行仔细辨别,以保障资金安全的基础上获得利润。
小微企业和银行信息不对称提高融资成本
首先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和大企业不同,大企业信息披露充分,可信度高,信息审核容易。而小微企业的信息披露少,信息质量低,财务报表不健全,没有确定信息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其次,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仍然没有完全建立,目前只有一些银行体系建立客户信用,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针对大中型企业或者个人房屋贷款,对小微企业基本没有任何信用体系可以查询,在对小微企业进行信息评估时经常遇到公开信息不足的困境。因此,这都提高了小微企业在传统融资模式中的信用评定成本,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往往高于大企业50%左右。
小微企业贷款风险高、利润低,企业生存困难
尽管银行大部分的贷款需求来自众多的小微企业,但是小微企业贷款单笔金额小、普遍担保难、操作成本高的特点,使得现在的传统银行体系并不热衷于风险高、利润低的小微贷款。并且,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一系列共性的问题,原材料大幅涨价,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管理和监管体制不健全等等原因导致小微企业生存困难,资金链容易断裂,银行给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高。小微企业从传统银行那里贷款更是难上加难。
无法获得传统金融机构资金的需求者,由于庞大的资金压力,被迫转向民间融资。但由于民间融资的资金供给者不仅追求更高的资金回报,而且有更高的搜索成本、议价成本、合同成本、诉讼成本等,这使得小微企业在民间融资机构的融资成本为银行正常贷款水平的四倍左右。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费用,导致中小企业生存更加困难。
构建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模式,突破小微企业融资困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数据采集、整理、分析的能力大大提升,云计算的大量应用,金融和数据交叉发展,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根据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数据交易白皮书》研究显示,目前,应用大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和辅助决策较多的领域包括政府公共服务、商业分析、企业管理、金融、娱乐和个人服务等。其中,2015年中国大数据典型行业应用在金融领域占到8.9%,位居第三,见图1。预计2018年中国金融大数据应用市场会突破100亿元,金融业开始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快车道。
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
大数据下的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简单、快捷、高效,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的运行格局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解决了传统金融机构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打通了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的对接渠道,传统金融机构中介功能将被逐步弱化,资金供求双方无需经过银行、证券公司或交易所等传统金融中介市场,可以直接在网上发行和交易贷款、股票、债券等。互联网金融平台还利用基金公司、理财公司等将资金市场化以获得更高的资金收益率,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利率没有市场化的不足,从而吸引更大量的资金供给者。同时,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降低了资金供需双方的资金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平台主体通过专业的大数据的分析、挖掘、核查和评定,自建信用评估系统,对资金需求者的信用进行评级、核定,管理资金,并及时发现资金的风险点,合理、规律、正确地寻找到贷款的发放对象。具体见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