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月亮

中国IDC圈2月23日报道:前天收到快递,精美的纸盒里放着一条淡紫丝巾,是豆瓣上一个我常买东西的店送的元宵节礼物。真让人惊奇,此店为何知道我爱紫色,又为何晓得我想要一块春天的小丝巾。好了,随礼物送来的还有一份我去年在这家店买东西的清单,并附说明,店里在年终整理数据时会根据客户买东西的喜好、近期浏览记录等数据,在他们备下的礼物中随机送。

随机?却这么准确地击中了我的小心脏好不好。拿着丝巾,想表示一下感谢,也是找不到人啊。前年,小区刚建快递箱时,我第一次收到短信,告诉我东西放在小区中心广场取水机北侧,并附有密码。记得我当时还很生气,怎么把东西送到小区广场,这是给别人拿走提供方便么?去了才知道小区在广场建了速递箱。这样从买货到收货,实现了全部数字化,不再跟任何人面对面打交道了。要感谢,我也只能对着那虚无的大数据说声谢谢了。

想想这个春节,我们真是数字化中度过的。各种大数据显示,这个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抢红包。年老一代不抢的,也在看子孙后代抢。除夕夜,大家坐在客厅里,一改以前猛发短信表达祝福的形式,开始互发红包,猛抢红包。数据说,春节期间,济南人均发红包328元,你没拖后腿吧?我们家几个人,谁也没跟谁搭腔,在朋友圈的各种群里抢红包抢得不亦乐乎。我80岁的老父亲,坐沙发上悄然看着他身边一个陌生的世界,根本无法搭上话。

抢来发去的红包,好似一场很嗨的游戏;大数据一言不发,送来了心仪之礼。可是,我也只能是说这是最符合我审美的礼物,却不能说这是我最心爱的,因为总觉缺点啥。缺什么呢?看看我们在抢红包之余,今年过年最热的两个话题——“淄博男深夜火车站跪拜父母”,“上海女孩回乡下过年”,或许能看到点什么。

这两个话题从一开始就热烈就备受关注就争议不断,上海女孩回乡下过年更是昨日已证明是假,但不可否认的是,打动或惹恼我们的是其中的情——深情或薄情。甚至两只吻别的鹅,因为深情都被我们捧成了网红。我们所追求和关注的,我们所缺和我们所爱的,仍是情感的交流。

那天陪着父亲出去看灯。父亲说起他小时候过十五的情形,当记者的侄子趁机采访,爷俩长谈起来。路遇一个走丢的孩子,众人帮她寻找家人,直到寻见她的妈妈,母亲喜极而泣,周围人长吁一口气,母女俩拥抱在趵突泉的水光灯影里,月亮又圆又大,让人觉得城市美好,人情珍贵。

人流如织,灯如昼。或许,元宵节到趵突泉看月赏灯的大数据很快就出来了,但这数字背后的人和情才是主角。大数据时代,微信知道你在干啥,百度知道你在想啥,你剁手的店知道你要买啥。社交网把人际关系数据化,微博把情绪数据化,独独人与人的情感无法数据化,就像这大数据时代的月亮,阴晴圆缺,亘古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