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到了黎明或许碰上阴天
人工智能企业都坚信当有了流量以后,变现就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令人担扰的是,从PC时代到移动时代,也曾经有巨头衰落了,也曾经有巨头倒下了,当前来看我们认为一切商业模式都是清晰自然的,但是回退到10年前、20年前呢?不能以现在的眼光评判历史的决策,局限才是大部分决策的本质。
人工智能这波浪潮,不是第一波,估计也不会是最后一波,人工智能企业最怕的就是好不容易熬到了黎明,或许碰上的还是个阴天。新技术的驱动必然会打破现有商业格局的平衡,这就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新换代,很可能还是商业模式的变迁,或许核心属性没有改变,但是外延肯定会有所变化的。
决定公司高度的是最短板
这样来看,人工智能创业若不深入思考做出快速调整,很可能就会在兴奋中失落。技术和数据只是一家公司起步的突破口,有了船票未必能登上诺亚方舟,登船之路可能更加荆棘密布,决定一家公司高度的永远是公司的最短板。创业不是一件头脑发热简单的事情,国家的支持与媒体的关注带动的是一片产业,不是某家公司,而认知自身的缺陷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何况还需要创业者及时的去调整适应。
比如,大部分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都是技术出身,从理念和架构上,很容易不重视营销团队,认为营销是件比较简单的事情。更有很多创业者,利用众筹销售一部分产品后,在天猫和京东铺下货就认为自己是营销高手。事实上,这没有看到营销的本质,真正的营销,和管理一样,也是一门科学。公司的架构里面,技术、营销、管理永远是并列的三架马车,营销整合了供应链、产品链、客户链和媒体链,是公司变现最直接的渠道。
即便在技术领域也有很多误解,很多投资人和媒体都觉得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企业的核心所在,但真正落地的时候,未必就是这样。公司毕竟不是国家的研究机构和高校,特别是创业公司,承担不起科研的任务,更多的则是技术的产品化,这就需要大量的工程人员配合。实际上,让机器有多少智能,就意味着公司有多少人力和资金的投入。一家伟大的公司,从来不能依靠独行侠。
焦虑的还有AI的投资人
但是,创业往往也是冲动的,这是比投资还要冒险和疯狂的事情,过于理想的保守主义很难突破创业的层层障碍。冷静与兴奋,事实上是创业者最难把控的两个极端。创业不可能有终点,创业之路也是创业者的自我修炼之路。当然,创业者都是令人尊敬的,即便失败了,也为社会的进步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波创业者探索了道路。
创业之路更多的是坎坷和荆棘,创业之心更多的是无奈和无助,鲜花和掌声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泪水和挫折。于是,这种焦虑自然传导到了最为关注人工智能的投资人领域,2017年以来,随着各种资金的关注,投资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创业的各种困境,投资人也逐渐看的更加明白,而政府和银行基金的加入也让小型VC更加痛苦。事实上,具有战略眼光的VC已经提前完成投资布局,纠结犹豫的VC或许错过了人工智能技术红利的投资窗口。但是等到产品或者平台的时候,才发现在这两个领域占据绝对优势的所有巨头都已经布局把控,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的非常厉害。当然,技术的颠覆往往超过了预期,比如苹果iPhone X采用了红外作为Face ID的主要技术,这本来是个令人鼓舞的消息,但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反而让基于普通摄像头的CV创业很尴尬,这让激进的投资人焦虑和不安。毕竟,投资人更加关注的还是IRR的数值。
焦虑的气氛弥漫在创业和投资的天空,Thomas L. Friedman认为世界是平的,但是真的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