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不需要诗人的时代”,老罗在大名鼎鼎的新东方语录中,曾经这么说过。即使是在如火如荼的互联网行业里,生生灭灭也是一个极为正常的现象。 如今的互联网最不需要什么,如果套用老罗的话,土妖会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博客社交的时代”。或者更严格地说,我们需要社交,但是我们不需要博客。
博客&社交类产品的没落是一路有迹可循的,从开心到豆瓣、从人人到微博,再到如今百度空间迁往百度云,景致虽然萧条,但是我们却无可奈何。因为“产 品挡不住趋势,创新挡不住人性”。这里不妨来分析分析,是什么样的趋势和人性,让这些好产品从当初火得一塌糊涂,到如今门庭冷落的。
博客死于深度
按照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博客正式名称为网络日志,也可以称作部落格,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
博客的兴起,曾经一度给精于内容运营的新浪、搜狐等,带来了的巨大的红利。在提供了平台之后,很多的博主,由此前门户网站的用户、内容消费者,变成了优质内 容的生产者。在当年,评价一个网民牛不牛、是不是骨灰级的,是你到底是百万粉丝博主还是千万粉丝博主,甚至是亿万粉丝博主。
博客风行的时代,就连明星也不例外,也一头猛扎其中。当年新浪力捧的是徐静蕾,作为四小花旦中最有才的徐静蕾,和新浪网形成了攻守同盟、互为犄角、互相消费 的关系。在民间,包括财经、科技、音乐、体育、文化等等各个领域,也是百花齐放,大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景象。土妖还记得,在当年的草根中,有一个 叫“缠中说禅”的博客,以其极为专业的理论知识、实际经验,加上犀利而又别具一格的语言,一时间大受追捧,后来博主不幸患癌去世,这是后话。
在土妖看来,博客是“成也深度,败也深度”。在兴起的早期,博客同时集合了新闻的及时性、评论的独到性、以及风格多样性,一下子赢得了广大网民的喜爱,尤其是深度性,让很多网民,开始从“消费内容”,变成“消费观点”。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SNS社交网站开始崛起,互联网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趣,慢慢地“深度”不再是用户的第一刚需,娱乐、搞笑成为了接棒者。与此同时,用户无论是写博客还是看博客,还有另外一个诉求就是“交流”,但是博客在社交方面的产品体验,还仍旧停留在社区BBS上,丝毫没有进步,这也成为了博客最终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微博死于广度
在中国互联网大佬中,被喻为CopyCat的王兴,是第一个把微博客带入国内的,饭否也成为了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还一度被称为中国版Twitter。可惜的是,无论在政府关系、内容把控、明星资源等各方面,都比不上新浪的饭否,最终成为了烈士,在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新浪微博。
破除了博客深度沉闷的劣势,同时在及时性、趣味性、互动性等方面都更甚一筹的微博,成为门户网站自我转型、自我变革的命根子。即使如此,包括当时的任何一位 大佬,也没有预测到,微博能够如此程度地变革中国的媒体业。当时,几乎每一个大型的互联网公司,都把微博作为整个公司的一个标配产品,企业、媒体、机构、 个人等,也把微博运营的好坏、粉丝多少、活跃度高低,作为衡量号召力、影响力、营销创新的重要指标。
在社会领域,倡导“围观改变世界”的微博,也通过“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微博公益捐助、微博卖滞销农产品等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微博之战中,一骑绝尘的新浪,市值也攀上了最高点,新浪一度迎来了最美好的时刻。
但是,这样的美好时刻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一方面腾讯的防御性产品进行了紧密的跟随策略,同时开始把重心转移到如今如日中天的微信上;更为重要的是,微博自 身不断陷入“营销”的困境。很多观点认为“微博死于营销”,在他们看来,微博从一个社交平台,内容及时分享平台,网友互动平台,被企业、营销公司、公关公 司、大号,活生生变成营销平台,是微博衰败的最重要原因。
对此,土妖并不大认同。土妖认为,相比于“营销”,“广度”才是微博衰败最核心的因素。说白了,就是微博越来越“杂”了,微博的定位到底是一个社交媒体,还是一个社交网络,内容和互动究竟哪一个是核心?用户上微博,到底去消费什么?自身没有清晰定位,没有促使用户到来的第一吸引力,内容杂乱无章,消息真真假假,这些都让微博日渐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