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人才和资本 夹缝生存的法国人工智能

像是对话App平台Wit.ai在成立21个月之后,就被Facebook收购。还有一家名为Snips的公司,致力于通过搜索移动端本地数据为用户建立属于个人的语音助手,现在已经获得千万美金级别的投资。

除了收购和投资,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入驻,直接收割人才。在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乐昆的带领下,Facebook就在法国建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除了招揽人才,还与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发项目。

从毕业到变现,法国政府贴心的一条龙服务

如果要总结一下法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的话,可以用“退出机制完善”、“工程能力强”和“政府主导倾向明显”几点来概括。

这样一想,在法国做人工智能创业似乎是一件还不错的事:在乐昆的影响下,一些有关深度学习的会议也来到了法国,人工智能在学术上的力量逐渐加强。学生从学院毕业后直接进入研究院,享受着国家建立的云数据共享平台,把研究成果商业化的奖金当做第一桶金。走出研究院后,虽然创业氛围不比美国,却可以以更低成本招聘到人才,项目完成后,可以找欧美大企业或者政府买单。

可这样优质的创业条件背后的现实是:法国已经没有什么希望诞生出人工智能领域的大企业了。

中美争霸之间,留下的缝隙还要容纳印度、以色列和整个欧洲。可就算在欧洲范围来看,法国的技术话语权也不是最强的。由国家政府牵头加快把实验室中的技术商业化,或许可以看成一种对抗大企业和资本收购的战略政策,把人才、技术和数据所有权留给法国自己。

否则在未来,法国的无人驾驶、物联网等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都掌握在别国手中,除了经济因素外,从政治角度看来也是细思恐极。法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路线,正是放弃了报酬更丰盛、危险系数也更高的正面战场,承担起人工智能全球化发展中的一个小角色,从而换得可以保留住关乎自身安危的东西。

不得不说和很多国家相比,法国政府已经算是反应相当快的了。很多和法国一样的中小型国家,在人工智能时代都处在类似的尴尬情况中,却没有办法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那么换个角度想,作为掌握了大半人工智能技术解释权的中国,是不是可以以资本出海的方式猎取更多小国家、尤其是小语种国家的技术成果,比如荷兰、意大利这些欧洲国家,都有不少的自动化工程经验和高校研究成果,目前来看当地政府对研究机构的把控性还不算太强。

还有泰国、越南这类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智能终端下沉都由中国品牌主导,未来进一步做技术收购和数据挖掘将更加顺遂。尝试着像法国一样,以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驱动人才参与,一边获得技术,一边帮扶就业。相信很难有人会拒绝这样的交换条件。

总之,世界这么大,处处都存在着机会。中国企业与其都一股脑的跑到湾区、西雅图开实验室,企图挖走谷歌的人才,不如学学Facebook,绕开大魔王去探索一下其他地图,或许会有新的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