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曙光董事长李国杰:AI创业要摆脱“收购或死亡”的魔咒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很多重大理论上的突破,中国并不在其中。

丨理论创新难以规划产生

之所以不能太乐观,一方面是投入确实不算多,另一方面还是基础研究的特性,它不是能规划出来的,是冒出来的,所以对国家来说,环境培育更重要。

我们国家刚颁布了人工智能战略规划,跟美国一比较,我们做得很细。但参与拟定规划的潘云鹤院士也跟我说,基础研究方面,可能会“有心栽花花不开”,可能你列了5个,但5个都没有冒大成果来。

所以政策层面,基础研究不能太受指南之类的影响,除了大方向上给予指导,可能也要鼓励一些自己选方向的发展,主要看这个人和团队。

归结起来,我们发展AI,应该是生态式的,而不是方向式的,有魄力支持一些人去做现在可能还想不到的事情。

也有人问,在AI发展里,国家和企业应该怎么分工,才能更好促进整个产业发展?

我想我们国家一方面有钱、有积极性,这是好事,但也要分清楚政府和市场的定位。

我认为政府主要做的事,应该是人工智能突飞猛进之后,如何树立一个公平经营、竞争的环境,有政策、有导向防止两极分化之类的事情。政府主要还是给一个好的环境、生态。

至于具体的研究方向、投多少钱,可能交给企业去做更合适。

地方政府现在扶持或落地一些AI项目也是这样,有钱、有政策导向是好事,但具体方向、重点领域如何选择等,交给企业更合适,因为AI里面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

另外,现在我最担心的问题,是公有开放的机器训练平台的缺乏。

BAT都有自己的大数据平台,但让智能软件和服务行业每个中小型创业公司都建立自己的机器学习训练平台,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各地双创园区要建立共享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和机器学习训练平台,这是新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另外,也不能让中小企业被迫都使用BAT的平台,让这些企业未来受限于垄断。

最后,涉及政府层面的,还有政府数据怎么公开,让大家都用起来、共享起来,需要动一些脑筋,据说青岛在山东各地区中是做得比较好的,政府的数据共享、打通等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在电子病历等方面打通,可能以后智慧医疗就会发展很快。

而医疗健康之类的产业,才是AI应用、科技方案中需要优先解决的“刚需”。

现在有一些应用完全是满足吸引眼球的需求,大家一乐就结束了。刚性需求,像涉及人的健康、安全等方面可能不太容易马上反映在GDP中,但老百姓需要。比如关心残疾人、关心老人等弱势群体,都是刚性寻求,我们的AI不能完全朝着高校、白领等年轻人群做,否则很容易两极分化,政府应该在其中有一些引导。

丨AI初创公司的命运魔咒

对于AI初创公司,之前还有一些魔咒。过去,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只有两个命运:一个是被大公司收购,一个是倒闭。

AI公司要在卖产品、授权、广告、服务模式中找到新的赚钱末路,或者另外开辟技术变成钱的商业模式。AI公司要做大做强,不但要有一技之长,而且要有自己的平台和特有的数据,软件和硬件都要有过人的实力。

现在,人工智能企业还是以高技术的为主,未必都是企业家,真正让技术和商业结合,找到帮助企业成长的模式,还是一个难题。

所以我的判断是让更多技术型人才和商业型人才结合。

人工智能肯定还会冒出很多新技术,也会产生很大的市场,几百亿、几千亿之类的都有可能,但也需要时间。

我们看到国外的统计材料,一个新的技术出来变成十亿的市场要二十年,变成一百亿的市场可能要三四十年,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现在看起来,今后十到十五年,真正变成市场的技术,可能不是这几年变出来的,肯定在应有的技术方面如何创新商业模式,要在这方面动脑筋,不光是技术上有新的发明,在商业模式上还要有新的创新,结合起来才可以把新的技术用好。

丨给年轻学子的建议

对一些年轻人想从事AI,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人工智能从科研角度来讲,它就是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研究,从应用来讲也是计算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