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全局数据解读围绕机器、未来、宇宙碰撞出许多很多遐想,但全局数据并不是离我们很远的概念,它与我们客观世界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不仅仅因为数据是客观世界的映射,更因为它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推动社会变革。然而在这个以数据为核心破局点的当下,仅仅讨论BIG DATA,是远远不够的。
有时候我们常常感叹是否真的存在平行时空,是否有另一个自己真实的发生某些行为。事实上因为移动互联、云存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出现,的确映射出一个现实世界的缩影,它就是数据世界。
如果把我们真实可感知的世界称为客观世界,那么理论上来说,大量数据的集成可以映射出客观世界的部分,形成数据映像。映像是不同体系根据不同需求对客观世界的数据化抽取和沉积,这种抽取和沉积中本身已包含了一种逻辑(映射本身即算法),而映像这个集合,其实是由多个带有某个相同要素的场景所组成。
例如,当你开车使用高德地图时,构成了导航的场景;吃个饭搜个大众点评,构成了美食的场景;玩累了查查附近的酒店,构成了住宿的场景;躺在床上晒晒照片聊聊天,构成了社交的场景……这些场景的共同点是“你”是所有事件的施动者,成为串起所有场景的关键要素。而这些场景组合在一起,经过数据化的抽取和沉积,成为“你”某个时段休闲行为轨迹的数据映像。
不同的映像组合构成体系,而不同体系组合交叠成为客观世界在数据世界的缩影。(毕竟不是所有客观世界的生活痕迹,都可以被记录以便基于某种逻辑的抽取和沉积,所以数据映像只能是客观世界的部分投影,而非全部。)
数据世界与客观世界的逻辑关系
数据世界的关键在于“数据”。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云存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出现,导致人类可被记录和收集的数据体量爆炸性增长,我们也迎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出现开启了用数据探索世界规律的新纪元,然而大数据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
问题一:分散的数据孤岛,无法建立连接,导致数据无法流动印证
大数据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在于数据成分散式的孤岛状,只是在体系内开放,却不能在体系外流通印证。最典型的的商业场景是,在BAT自有体系内,他们的数据量都是非常巨大的。但是,他们只能沉积和应用自己产品体系内的各种数据,不能相互关联与开放。
分散的数据孤岛,体系与体系间、映像与映像间、场景与场景间都没有连接
造成数据孤岛的原因来自于方方面面,法律的约束,商业的壁垒,竞争的策略……而最基础的还是技术的不完善。
在过去,企业建立一个新项目,从硬件到软件再搭建网络,有一套自用的资源系统;等到企业发展了一个阶段,又需要新建一个项目,必须从头到尾再走一遍。因为技术有限,企业项目与项目之间的资源系统是烟囱式的系统,自顾自的竖着“冒烟”。企业内部况且如此,想让一个集团,甚至不同企业/集团之间的数据开放,从而更好地为产品服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用户体验,无异于空中楼阁,天方夜谭。
然而技术在发展,从最底部的硬件设施,到最上层的云端存储,企业已经有了让自己脱胎换骨的数据挖掘、收集、记录、开放形式,打破体系间的数据开放并非不可能。
问题二,体系与体系间存在连接,但连接过于粗放或过于细微
上文我们说到场景组成映像,映像是体系的子集,体系又构成数据世界,故而可以把“场景”当成数据世界所记录的客观世界最常用的单位(不是最小,但却最常使用)。 那么我们该如何定义场景? 一般来说,场景包括四部分:时间、空间、语义、语境(情绪、社群……),四要素随机组合构成不同的场景,因而不同场景之间,可能涵盖部分相同的要素,也可能每个要素都不相同。
于此,我们可以直接指出大数据的第二个问题——即便体系间存在连接,这种连接将会是过于粗放或细微的连接,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够精准,成为大数据难以得到应用的第二个问题。
过于粗放:体系与体系之间的连接更多存在于体系间和映像间。但体系由多个映像构成,映像又由不同的场景组成,不同场景又由四要素随机组合,仅仅连接体系或映像仅会导致模糊结果,无法得出精准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