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王建民: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与挑战

今天我们为什么讲大数据?今天的大数据不是凭空而来的。第一,它来源于原来信息化系统的数据。第二,它来源于互联网数据。第三,它来源于物联网的数据。这件事情美国人怎么看?美国人认为信息化这件事情是1960年开始的,当时美国把计算机应用在工厂当中,最在是来源于维纳,他在三几年的时候就想能不能把控制论应用在企业,让工人更少的工作,让更多的工作自动化。因为美国三几年有工作大萧条,到了四几年的时候他自己自责,说我不能再搞自动化,会有更多人下岗。伦理的角度抑制了他科技的冲动,但是不可避免的到了1960年的时候,计算机广泛的应用到数控加工上,当然还有管理。

从六几年开始到现在,信息化这条路子就一直没有停止,包括今天。今天我们说大数据也好、云计算也好,这条线还在往前发展。和工业的深度融合从60年代还是,还在往前融合。

互联网对美国企业来说是第二个阶段,1995年、1998年开始的,整个Web体系的建立,企业从来没有掉过队。很多美国企业都是网络企业,人家的全球供应链早就是分布式制造的工厂了。这就是+互联网的数据。

第三个阶段是最近五年的事情,是物联网的数据。物联网的数据最重要的它补充了前面信息化数据和互联网数据,加上对整个制造装备和产品认知的数据。所以,这是一个新鲜事。美国人觉得这件事情要加到原来的互联网,加到原来的信息化系统当中。这是一个新的机会。

这里有一个词MRO(大修),SAP在这边已经坐牢了,西门子建立了铜墙铁壁,MRO这件事情虽然做的几十年,但是没有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支撑这个方面是一直被工业界所忽视的。也就是在产品使用的时候怎么通过信息化优化,没有人把它做的太好。今天龙头企业纷纷进入到这个阶段,就是工业装备的运营。

GE发现了工业当中一个新的增长点,这个新的增长点是什么?他把设备的运营看成了他突入工业领域的一个切入点。因为在设计制造阶段SAP和西门子没有给他留什么空间,而他恰恰利用了自己的一条工业理念来把MRO这件事情做的更好。今天很多人认为GE的这个平台是跨时代、跨世纪的创新,大家如果了解一下MRO的发展史,我给他定义就是MRO的5.0.1.0的时候大家对于制造的服务,特别是产品出厂之后,大家都认为是成本,谁也不愿意建信息化的系统。所以,那个时候大部分都是手工的,并且很多人把服务看成一种包袱,卖出去之后就不希望你来找我了。

第二阶段,你不买我的服务就不给你产品。第三个阶段,在ERP当中因为产品有售后追踪的问题,在ERP中做专门服务的系统。第四阶段,大家面向全生命周期开展服务保障。上一个五年科技部支持我们做的MRO面向全球的平台。今天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云计算的发展,工业互联网要发展成5.0,就是GE的Predix. GE Predix提供的服务主要是装备的运行、装备的保障,但是这件事情绝不是GE先做的。罗罗在95年的时候就在发动机上装传感器,但是做的太早了,成为了先烈,而没有成为先驱。那个时候大家认为你装这个干什么,但是罗罗有一件事情得到了好处,"9.11"事件之后北美的航空业重创,罗罗这件事情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很多航空公司开始买原厂的服务。罗罗发动机传感器的数据就是做发动机在役的保障。所以,这个商业模式得到确认。

后来整机厂在学他,但是他们都没有Predix想的周到。GE公司在2010年的时候终于想明白了,这是个万亿级的市场。我们不要把Predix想成工业互联网的全部。

前两天说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达成联盟,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他们分处在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联合就不对了。但是中国要做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使用阶段不仅在生命中期的时候仅仅做一个维修、搞一个配件,预防性维修、主动维修等等,这个就是风电装备在整个大气环境下跨界的运营。我觉得这件事情才是我们整个装备制造业,至少在服务阶段转型升级的核心。很有幸的是我们和中国气象局合作,我们的大数据平台已经用在中央气象台的大厅里。欧洲人今天在卖明天的风电,为什么?因为他把明天的风力计算的很准,所以今天就可以交易。这些都需要用数据说话,通过跨界的运营来增值。

今天我们关心的工业大数据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我们关心什么类型的数据,就是机器数据和信号数据。工业我们讲的都是物质产品,其实制造的时候已经有它的原理了,不是在互联网中搜索出来的东西。这些东西怎么返回去,今天的制造业企业装备的生命周期没有变,只不过围绕着装备生命周期的干系人发生了改变。什么叫干系人?就是参与的主体,经济的主体在这里进行的碎片化的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