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太火了,火到一则很小的消息可能都会影响一家公司的命运。这次的主角是科大讯飞,据说2亿元的生意被百度撬走。当然,科大讯飞从上到下很快进行了辟谣。
2亿元,数目不小,但在科技行业算不得大生意,尤其对于百度,对于比百度创业还早的科大讯飞。但2亿元挖墙脚所隐藏的寓意,细思极恐。
科大讯飞是一家成功的人工智能公司,在科技行业还没有广泛认识到重要性的时候,早早就押注语音智能化。并且在互联网大潮中,这家更像传统B2B软件的企业快速掉头,在互联网维度开拓了新的天空。
这其实很难,转型是所有老牌公司的痛苦。看看2010年3Q大战的腾讯、2012年淘宝围城的阿里、2015年贴吧风波的百度,就知道软件公司科大讯飞会更难。
从整个科技行业看,类似成功的企业也不过金山、高德等寥寥数家,它们经历过卖软件拷贝的销售公司的辉煌,又变身“在线为王”的互联网企业。而相对失败或者格局依旧狭小的企业更多,比如瑞星、四维图新、金蝶……
前不久,官方甄选了四家人工智能国家级开放平台,除了BAT就是科大讯飞。这是对后者能力的最好诠释,但同时也点明了危机:AI市场会不会被BAT强力蚕食甚至吞并。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回应:人工智能空间广阔,完全容纳得下千帆竞发的产业生态。
这话没错,因为在其他科技领域也是如此,电商、搜索甚至社交,都有很多企业活着。
只不过“二八”法则也是事实,市场绝大多数收益会被第一第二名攫取,在科技领域,尤其是非硬件市场,就是BAT.
所以,目前在语音人工智能“遥遥领先”的科大讯飞,风险不小。语音是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是BAT均不会放弃的主战场。在资本风暴的席卷下,低调务实不再是这个领域的主旋律,毕竟人工智能最后比拼的仍然是用户习惯。
相对而言,科大讯飞的优势在于经验积累和技术储备,短板则是资源和用户。残酷的是,经验积累往往在决战中不那么重要,假以时日后来者也容易获得。
最关键的技术储备,本质是人才,因为人才能创造专利、技术和谋略。但这一点,行业黑洞效应屡试不爽,BAT就是最后那个最吸引人才的地方。
当然,逃出生天的机会不是没有,在于与巨头的差异化运作。从短短的中国互联网历史看,BAT逐渐走向平台属性,人工智能追逐的也是底层架构和平台思维。举例来说,BAT是开商场的,但里面卖货的还是第三方店铺。
从这个维度来讲,科大讯飞在商务策略上和BAT直接对冲。就像开篇所提到的,手机厂商完全有可能把语音人工智能接口从甲换成乙,2亿元的损失只是开始。
市场竞争是必然趋势,悲情戏码决定不了命运,巨头夹缝的创业者值得被尊重,但不需要被怜悯。人工智能竞赛是长跑,但也不是华山一条道,科大讯飞有反击不正当竞争的权利,最好还能夯实PK的资本,走向合纵连横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