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就是在经过几年引人瞩目的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冒头,VC 投资频登头条后,我们开始步入大数据的部署期和早期成熟期的原因。
更有前瞻性的大公司(姑且称之为传统技术采用周期的 “早期采用者”)在 2011 到 2013年 间开始实验大数据技术,推出了若干的 Hadoop 试点计划(往往是因为赶时髦)或者尝试一些点方案。他们招募了各种各样此前并不存在的岗位(如 “数据科学家” 或 “首席数据官”)。
他们进行了各种努力,包括吧全部数据都堆到一个数据容器(“data lake”),然后希望紧跟着就会发生奇迹(往往不会)。他们逐步建设自己的内部能力,试验了各种供应商,从试点计划到生产中的局部部署,然后到现在争论要不要全企业铺开(全范围铺开实施的情况还很罕见)。
许多情况下,他们正处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拐点上,即经过大数据基础设施的数年建设后,能够展示的成果还不多,至少在公司内部的商业用户看来是这样的。但是大量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已经做完了,现在开始进入到有影响力的应用部署阶段了。只是从目前来看,这种建构在核心架构之上的应用数量还不成比例。
接下来的一波大公司(称之为传统技术采用周期的 “早期多数使用者”)大多数时候对大数据技术是持观望态度的,对于整个大数据方面的东西,他们还在心存一定程度困惑中观望。直到最近,他们还在指望某个大型供应商(比如 IBM)会提供一个一站式的解决方案,不过现在看来这种情况近期内并不会出现。他们看待这个大数据版图的态度是心怀恐惧,在想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跟这一堆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初创企业合作,然后修补出各种解决方案。
生态体系正在成熟
与此同时,在初创企业 / 供应商这一块,整个第一波的大数据公司(2009 至 2013年 间成立的那批)现在已经融了数轮的资金,企业规模已经得到了扩大,并且从早期部署的成功或失败中学到了东西,现在他们已经能够提供更成熟的、经受过考验的产品了。少数一些已经成为了上市公司(包括 2015年 上市的 HortonWorks 和 New Relic),而有的(比如 Cloudera、MongoDB 等)融资已经达上亿美元了。
这个领域的 VC 融资活动仍然很有生气,2016年 的前几周我们见证好几轮相当可观的后期阶段大数据融资事件:DataDog(9400 万美元),BloomReach(5600 万美元),Qubole(3000 万美元),PlaceIQ(2500 万美元)等。2015年 大数据初创企业拿到的融资额达到了 66.4 亿美元,占整个技术 VC 总融资额额 11%。
并购活动则开展得中规中矩(自从上一版大数据版图发布以来完成了 34 项并购,具体可参见附注)
随着该领域的创业活动持续进行以及资金的不断流入,加上适度的少量退出,以及越来越活跃的技术巨头(尤其是 Amazon、Google、IBM),使得这个领域的公司日益增多,最后汇成了这幅 2016 版的大数据版图。
显然这张图已经很挤了,而且还有很多都没办法列进去(关于我们的方法论可以参见附注)
在基本趋势方面,行动开始慢慢从左转到右(即创新、推出新产品和新公司),从基础设施层(开发者 / 工程师的世界)转移到分析层(数据科学家和分析师的世界)乃至应用层(商业用户和消费者的世界),“大数据原生应用” 已经在迅速冒头—这多少符合了我们原先的一些预期。
大数据基础设施:仍有大量创新
Google 关于 MapReduce 和 BigTable 的论文(Cutting 和 MikeCafarella 因为这个而做出了 Hadoop)的诞生问世已有 10年 了,在这段时间里,大数据的基础设施层已经逐渐成熟,一些关键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但是,基础设施领域的创新仍然富有活力,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可观的开源活动规模。
2015年 无疑是 Apache Spark 之年 。自我们发布上一版大数据版图以来,这个利用了内存处理的开源框架就开始引发众多讨论。自那以后,Spark 受到了从 IBM 到 Cloudera 的各式玩家的拥护,让它获得了可观的信任度。Spark 的出现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它解决了一些导致 Hadoop 采用放缓的关键问题:Spark 速度变快了很多(基准测试表明 Spark 比 Hadoop 的 MapReduce 快 10 到 100 倍),更容易编程,并且跟机器学习能够很好地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