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刚入IT行业的伟哥对商业的理解还处于懵懂状态。一个关系非常好的同学找我组装PC,我带着那厮转遍了整个电脑城,见面就让商家报调货价。最终,给同学组装了一台令他满意的电脑,却得罪了整个电脑城的商户,老板们纷纷到我所在的公司控诉我的罪状。老板语重心长:弟儿啊,至少咱得挣出个售后服务费吧。
后来,隔壁店的一个大哥,也是熟人了,对我进行了一番洗脑。他说,中国是熟人社会,朋友来找你就是想让你多挣几个钱,回头你去找他也是一个道理。所以,“杀熟”并不是个贬义词,而是朋友之间的相互照顾。
这个说法,当时不理解,随着对商业洞悉越多,也就越明白这个道理。后来不从事IT行业了,依然去朋友的店里买东西,都是明白人,自然知道我是在照顾他们的生意。而且,总有哪一天他们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也总能会照顾我的生意。
一朋友、熟人之间互相“杀熟”,可以看作礼尚往来。其实杀熟的概念,同样适用于企业,因为企业对客户越了解,就越能做到更有效的营销。互联网还未普及的年代,企业要对某些特定用户营销,都要倾尽全力去了解这些用户。具备专业管理水准的企业,都要对企业重点客户建档,一般的企业,至少负责人是了解客户的。那些讲究的以及不差钱的企业,在研发新产品之前,都要找调查公司了解受众基本特征。
但是慢慢的,杀熟却变了味道。现在所谓的“杀熟”,简单说就是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地专赚、专骗熟人钱物。原来是损人利己,现在是损熟人而利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各行各业都开始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满天飞,更新的互联网技术也都开始应用到的企业之中。
大数据技术逐渐成熟的今天,每个平台对用户的分析维度已经细分到令你无法想象。尤其在消费金融成为电商平台生态的基础构成之后,征信数据让各平台对用户的了解甚至详细到每根发丝。你手中的移动设备一但同意各种APP可以获取你的隐私之后,你在某个酒店约会某个情人的场景它都能分析到,好在这些平台不是执法部门。
大数据的基本作用,是便于企业精准把握用户需求,根据用户的各种需求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这也就是新零售所讲究的“千人千面”。但现在的大数据技术在为消费者描绘用户画像的同时,竟也面向不同用户采取不同定价,出现了越是老用户价格越高的奇葩现象,人们管这种现象叫作“大数据杀熟”。
二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互联网厂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用户数据,对老用户实行价格歧视的行为。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互联网厂商显示给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越是在某个平台消费频次的高的,越容易成为其杀熟目标。
举个例子,有网友经常通过某旅行网站订一个出差常住的酒店,长年价格在380-400元左右,淡季某日,他的账号查到酒店价格还是380元,但朋友的账号查询显示价格仅为300元。
再如,有网友和其室友从公司回家的路线是同一条路,每次滴滴她消费都同事贵七八元,因为她是安卓手机,同事的是iPhone.
这种杀熟,因为不是个体之间的交易行为,跟本文开头所提正常的杀熟商业行为,有本质的不同。这是平台面向C端用户的行为,用户不可能反过来再对平台杀熟,因此是不可逆的。尤其是接下来我们的生活都将基于智能终端,所有的消费都是在各种互联网平台上的服务流转,所有用户对这种大数据杀熟都无能为力。目前,在机票、酒店、电影、电商、出行等多个价格有波动的平台都存在杀熟的情况。
眼下3.15刚过不久,大数据杀熟就被曝已经成为多个领域的消费重灾区,其中,以在线旅游平台为最。一位网友表示,其在某在线旅游平台订机票,选好的那班每次看时都会上浮;而当自己选好该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时,价格立刻上涨甚至翻倍,在自己觉得“不买会更贵”而匆忙下单后,发现该航班价格又恢复到最初的低价。
当然,旅游网站还存在更多的问题。除了杀熟,被吐糟最多的应该就是“航意险”“航空延误险”“取消险”等捆绑搭售了,这些服务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形同虚设”。在结算付款时,取消位置过于“隐形”,没有经验的用户很难找到。而购买这些保险后,要想理赔一般很难。伟哥也曾在去哪儿网订酒店的时候购买过“取消险”,订房是明明显示酒店取消可以理赔,但真理赔时一般都不符合条件,最后只能无奈放弃,网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