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6月1日报道,大数据时代来了!当数据与课堂结合,将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运用数据分析来了解学生情况,改进自身教学,你不想试试吗?
课堂:读不懂的“学生心”
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讲课,学生作为受众在座位上听课、做笔记,而他们实际上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除了目之所及,老师们很难知道。
尤其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在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大学的课堂纪律和教学质量正备受考验。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女生薛妍告诉本刊记者,班上有不少同学喜欢在课堂上“刷网”,“老师课讲得没意思,或者觉得无聊了,觉得困了就会上网,手机调静音刷微信、刷微博,挂QQ。有时候也看新闻,不过只看娱乐版,看看这一天又有哪些狗血、八卦的事情发生?”薛妍称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微信控”,喜欢在朋友圈里刷“存在感”。因为经常用手机上网,她的手机套餐也从之前的60M升到了100M,目前她打算开通200M的流量包。
北京理工大学的大四男生刘斌目前是一名网络写手,他在某文学网站发表的几篇小说都获得了不错的点击量。尽管做网络写手压力很大,但刘斌表示自己从不缺课,只是他会在课堂上看网络小说,构思自己的故事情节,有时候会带着电脑在课堂上敲字写故事,“反正老师不怎么提问,只要你人来了,才不管你在课堂上做什么事呢。”刘斌称,“这两年网络文学发展得很快,现在写写小说练手,培养一些固定的读者,毕业后做网络作家“唐家三少”“天蚕土豆”那样的“大神”。
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像薛妍和刘斌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为了更好地管理课堂,一些大学尝试运用一些“课堂工具”记录学生的课堂行为,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分析,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为之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一定的依据。
以线上教学为主的院校为例,如凤凰城大学和新罕布什尔南方大学的在线暨终生教育学院,都有大量充足的数据,可以显现学生和教师、同侪的互动,学生的阅读和小考成绩等。这些数据都可以用来探讨教学方法为什么行不通,以及学生无法吸收课堂知识的原因;也可以用来针对学生需求设计相应的教学软件,以提高课程质量。这就是线上教育拥护者认为线上教育胜过传统授课方式的原因。那么,传统课堂就无能为力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在传统课堂,如果教授们能善用先进的教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一样可以为教学服务。如美国密西根大学大气科学教授约翰·R.巴克使用“课堂工具”软件检测学生的课堂行为,督促学生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佩里·萨姆森编写该程序的目的在于希望以此敦促校内教授在课堂上更多地应用数据资料,以便改进教学。
同时,密西根大学还建立了一套名为“学生探险者”的早期警示工具,让辅导顾问整个学期随时接受通知,保持警觉,了解学生和同课程同学的表现相较之下的情况。例如,如果大部分学生在一学期中交了10份作业,但有学生仅交了5份作业时,辅导顾问就会知道有问题。
更典型的案例是普渡大学,该校自2007年开始使用一套称作“讯号”的软件,利用数据分析系统,追踪学生上课的进度与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以识别哪些学生需要帮助,哪些学生正面临退学的风险。最后通过亮红灯、黄灯、绿灯三组“讯号”的方式,提醒学生们按进度学习。教授们通过该软件能清楚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基本学习情况,再根据红黄绿灯的亮灯结果,决定采取何种措施,是及时进行干预还是鼓励其继续保持当前状态。
绩效指标下的软硬差异
尽管大学课堂各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教育的本质仍是教学内容,一切大数据的运用,最终仍是为了服务于教学,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2010年初,美国教育部发布了一项名为“教育数据系统和决策的相关研究”的结果报告。该研究主要是为了了解目前教师在课堂上所收集到的学生教育数据性质是什么,这些数据如何帮助地方学校制定相关策略,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数据改善教学方式。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