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大数据 拥抱“互联网+”

2015年,被很多大数据业内人士称作“大数据元年”。

这一年,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产业顶层设计出炉,数据强国目标被首次提出,建设大数据十大工程为产业注入一针强心剂;

这一年,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挂牌运营,各地纷纷跟进,数据交易与数据流通成为全行业最热话题,大数据价值开发成为政府、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这一年,首批十项大数据行业标准草案完成,后续的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也已在征求意见稿阶段,“野蛮生长”的业态有望相对规范;

这一年,大数据从风口落地,产业生态初步形成,一批明星大数据企业开始涌现,“弯道超车BAT”成为他们的口号。

城市一卡通、芝麻信用分、Uber和滴滴快的,2015年,当大多数普通人也终于开始与大数据产物接触,DT时代,似乎真的来了。

大数据+行业,风口下的第一步

2015年12月的一个周末早晨,中关村大数据日的大数据金融论坛,上午九点开始的会议,由于不断有与会者临时申请加入发言,会议再三推迟结束时间。最后结束时,已经将近中午一点。

一个正在风口之上,一个向来备受社会关注,大数据与金融,两者的结合自然受到从政府到行业最热切的关注。在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在关于大数据的新兴产业里,互联网金融产业被放到了首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现阶段,大数据+金融,是大数据在各垂直分支行业中应用最广泛,商业模式最成熟、发展思路最清晰的示范。

以年初央行宣布的入围“个人征信牌照发放”的八家机构为例,这些机构在背靠拥有大量用户数据资源的行业大佬,例如阿里、腾讯、中国平安和拉卡拉等的同时,也常对外强调自身的大数据属性。

不过,一位大数据商人告诉记者,类似芝麻征信这样的大数据应用企业,只是大数据产业链的最终端,在其下还有着包括数据源企业、数据基础平台企业,数据挖掘企业,数据分析企业和存储企业在内的一整个生态链条在为其提供技术支撑。

然而,虽然在金融领域广受看好,但我国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还存在着发展失衡的问题。类似芝麻信用的大数据应用企业,还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交通和智能制造等领域,政府公共服务、农业类应用、健康等领域的发展还在原始阶段。

实际上,这样将大数据产业与各垂直行业结合的说法,已经受到了官方的认可。2015年7月31日,工信部召开第一次大数据产业“十三五”规划工作会议。这次会议首次将大数据产业化分为金融大数据、能源大数据、医疗大数据等三十多个分支行业,并提出将针对不同行业分别进行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大数据交易、大数据安全、大数据标准、大数据行业应用等方面的产业规划与课题研究。

不过,一位曾在微软工作,现回国创业的数据科学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下国内大多数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和解决方案,其基础架构在针对不同的行业需求时,基本都是可以通用的,只需更改相应的模块即可,“并没有那么严格的行业划分。”

大数据交易获各路资本热捧:“大数据产业没有寒冬”

与从事数据分析、挖掘的大数据+各行业的刚刚开始探路不同,另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数据交易或者说数据资源运营企业,则在这一年间呈现一片火热。

数据资源运营企业,指主要从事底层数据搜集和数据源方面工作,并针对数据本身进行所有权或使用权交易的相关企业,也被称作数据供应商。目前,国内在此领域的主要企业有九次方大数据、数据堂等。

关于大数据企业在国内出现的分化,国内大数据领域唯一在新三板上市的数据堂,其联合创始人肖永红曾在行业会议上表示,在大数据时代和数据经济时代,数据经济包括数据本身和数据之上的两种经济。一种是数据分析,由数据自身产生价值,基于海量数据,在各个行业,有各种垂直领域的BI分析和解决方案。另一种是本身围绕数据资源运营的数据经济,由于市场对数据的需求,需大于供。想办法让数据流通起来,这样数据经济才会繁荣。

实际上,在数据开放程度低,流通不畅,企业没有数据可用的当下,数据资源运营企业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